每期目錄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我見|張健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近年來,中正紀念堂因現實政治與這座古蹟間的長年拉鋸,出現轉型的呼聲。原址濫觴於日據時期興建的永久兵營;光復後則轉為軍方使用。歷經強人政治、解嚴等過程後,已無當年軍事肅殺之氣,而成為一個活潑的開放空間。

 

興建於1970年代末的中正紀念堂,原為提供國人懷念和追思前總統蔣中正的主要空間。多年來為重要集會或民主運動抗議表達的場所,並已成為市民休閒、藝術及公民歷史事件的共同活動與記憶。從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到改建成立法院等的提議,反應出現實政治與這座古蹟間的長年拉鋸。以下筆者會從中正紀念堂原址的發展歷史,提出應如何轉型的意見。

 

永久兵營的興建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本陸續派軍「武裝接收」台灣。據曾在抗日義軍擔任幕僚的黃茂清敘述:陸續到台北的日軍守備兵。將台北三市街的艋舺、大稻埕、府城各處民屋,充作軍用宿舍。「兵卒暇時,常下鄉撲雞,半強半買,或調戲婦女,民甚苦之。」因日軍慘酷無道,台北地區人心惶惶,富裕者競搭輪船逃往大陸,形成一股逃難潮。有「夕載數百,而朝有數千西望海岸」的光景,運輸從未如此頻繁。尤其艋舺地區的居民,每百名中就有80名逃往大陸內地。

18964月上旬起,日本取消了侵華大本營,重新編成三個台灣守備混成旅團,負責台灣北中南的守備工作,隸屬台灣總督指揮。到了兒玉源太郎就任總督(1898-1906)後,日軍守備隊仍占用前清的官方建物、廟宇、民居權充為軍營。此時,台灣島內的治安逐漸平靜;為了不擾民,日本中央希望駐屯於城內的日軍有永久衛戍地。於是有在北中南擇址興建「永久兵營」的提議。

台北的永久兵營選在台北城東門外一片稻田之地,和城內的台北監獄(曾處決抗日義士簡大獅之處,今為北市大附小)相對。大約出東門右行約200公尺即可到達新建的日軍砲兵隊及步兵第一聯隊兵舍營門(以相思樹做的大綠門)。兵營構造採鐵骨煉瓦式、屋脊換氣裝置,及二重防蚊裝置,並採用「一條坑」式的廁所設計(トンチル式便所)。大隊事務室前陳列兵器。有野山砲、機關槍、各種步槍及日俄戰爭時俘獲的俄國彈藥等。1910年,以上述部隊組成殺戮原住民的討蕃隊,從台北車站接受各中小學師生歡迎後,一路凱旋回到這個永久兵營。

 

中正紀念堂的興建、使用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永久兵營」移轉為軍方使用,成為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與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所在地,1976年行政院擇定此基地(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為紀念堂建置用地。由政府編列預算,並接受各界自由捐獻。經對外徵件評選,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採純中國風格興建中正紀念堂。於19761031日蔣中正誕辰紀念日動土,同時建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簡稱兩廳院)。

中正紀念堂於蔣中正逝世5周年紀念日的198045日前完工。主堂體巍峨雄偉,象徵著天人合一。上方和孫中山的南京中山陵一樣,有12道光芒的青天白日國徽。主堂體四周,由旅日華僑奉獻梅苗12,000株植,配合曲橋流水,四時花木殊具庭園之美。中正紀念堂開放首日即為紀念日,吸引30萬人瞻仰蔣中正巨幅畫像,追懷豐功偉績,民眾無不肅然向銅像行禮。此後,也有海外的政要和民間人士前來致敬。

此外,中正紀念堂前廣場也成為民眾重要的休憩場所。啟用當年的817日,吸引了8萬市民來此集結,作為培養朝氣的起步點,掀起早安晨跑的最高潮。1985年,該廣場成為台北市政府安排學生文藝團體來此作為假日表演廣場的首選,惟當局表示辦理活動應與紀念人物有關。1987年台灣解嚴後,中正紀念堂成為全台最大的「結婚廣場」。女學生儀隊在此操練所展現青春學子的帥氣,伴隨新人結伴行的喜氣洋洋,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但自2018年起,當局宣稱為了尊重二二八紀念活動、避免造成社會對立,宣布中正紀念堂每年228閉館一天。

蔣中正生前領導抗日,收復台灣,並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的復興基地,建立廉潔的文官體制,奠定台灣安定繁榮的基礎,自有其功勞。如何完整呈現蔣中正的一生,以及中正紀念堂與台灣社會發展的互動,在此過程中促進不同立場者的對話,將會是其「轉型」成敗的關鍵。

 

可另設女子儀隊展示室

 

在中正紀念堂主堂體四樓的銅像大廳,有每日上午9時起至下午17時止,每一小時整點約十多分鐘的禮兵交接。其踢正步、操槍整齊劃一的動作,成了包括對岸等所有觀光客來台灣的必造訪的景點之一。

而近30年來,中正紀念堂前廣場多次舉辦包括中等學生在內的儀隊表演,也贏得不少中外人士的好評。其中不乏有優良歷史傳統的女子隊伍。它的濫觴起自於反共抗俄的時空背景下,中等學校學生接受軍事訓練蔚然成風。1963年成立的北一女儀隊,曾受邀參加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日等活動。在政府開放兩岸交流後,也首度有台灣的學生代表團被派往大陸和當地學生交流,希望展現及宣揚台灣中等教育的成果。

於是,北一女樂儀隊被選為第一支訪問大陸,並到南京中山陵謁陵的青少年學生隊伍。1992年大學聯考結束後不久,北一女學校召喚畢業的北儀隊員,重新操練槍法,接近7月底時,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出訪大陸前的公開預演,並接受台北市長的授旗典禮。

在兩星期的大陸訪問期間,北一樂儀所到之處獲得對岸高度評價,每個隊員都很希望大陸學生能來台灣,更希望自己能再去大陸訪問表演。大陸方面則對北一女儀隊隊員間的融洽感到非常好奇,也對台灣學校所推行的「群育」特別有興趣。北一女的大陸行,不僅將該校儀隊帶到了成熟期,也為當年建立「九二共識」的會談製造了不錯的氣氛,對兩岸和平有實質的貢獻。筆者因此建議,應在中正紀念堂內設立一個女子儀隊展示室,與「蔣公」並存於同一空間。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