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改革開放40年後中美經濟實力比較|李雅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了大陸改革開放的開始,到今年已整整40年了。在這期間,大陸經濟雖有一些波折起伏,但成長持續不斷,改革開放的成果,刷新了近代各國經濟發展的紀錄。

 

   比較各國的經濟實力,最常用的指標自然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一年之內生產的貨物與服務的產值。GDP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以匯率計算的GDP,一種是列入物價考慮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GDP。下面所引GDP,除非特別說明,都是以匯率計算的GDP。

 

大陸GDP大幅提升

 

1978年大陸的GDP是2,141.6億美元(以下同),美國是22,760億,美國的GDP是大陸的10.63倍。40年間,大陸的經濟體制逐漸由計畫經濟轉到了公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各有其角色的市場經濟,大陸經濟也有了大幅的提升。2010年大陸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美國的GDP為19.39兆,大陸的GDP為12.01兆,如果加上香港的3416.59億和澳門的498.02億,整個大陸的GDP是美國的63.97%,接近三分之二。

美國與大陸也是世界上GDP超過10兆僅有的兩個國家。如果以購買力平價的GDP來看,大陸的購買力平價GDP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美國,2017達到23.15兆,是美國的百分之119。

由於發展中國家一般物價比較低,使用購買力平價會提高發展中國家的GDP。GDP是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種產業組成的。中美兩國的發展進程不同,這三種產業所占百分比相差很大。美國的比例是0.9:18.9:80.2;而大陸則是7.9:40.8:51.6。美國的GDP有八成以上是服務業,而服務業的產值與人力成本有很大的關係。正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會提高發展中國家的GDP,而匯率的GDP會抬高發達國家的GDP。因此,要確實比較中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在GDP數字之外,還應該進一步探討兩國GDP背後實體經濟的數據。

 

外貿總額與美國爭第一

 

在21世紀的今天,什麼樣的實體經濟數據最能代表一國的經濟實力呢?筆者以為,外貿和發電量應該最具有代表性。因為出口額代表一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進口額代表一國的購買力。大陸的出口額在2007年超過美國,2009年金融海嘯後又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今天。2017年中美的出口額分別是22,633億和15,467億,差距已經不小。進口方面,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大陸的進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位。出口與進口加在一起的外貿總額,大陸在2012年超過了美國,2016年美國小幅反超大陸,2017年大陸又重新奪回第一位,兩國的外貿總額分別是41,052億和39,562億。

 

發電量、鋼產量超過美國

 

美國的發電量保持世界第一位已經有一百多年,大陸的發電量在2011年超過了美國,此後大陸一直保持領先。2017年兩國的發電量分別是64,951和42,818億千瓦小時,美國的發電量只有大陸的65.9%。

鋼產量和能源消耗量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的活動力。大陸的鋼產量在1993年超過美國,1996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鋼產量最多的國家,以後一直保持這個地位。2017年大陸鋼產量為8.317億噸,美國只有81.6百萬噸,日本有104.7百萬噸。大陸的鋼產量約為日本的8倍、美國的10倍。近年來,大陸鋼產量幾乎達到世界的一半,2017年占世界的49.23%。在能源消耗量方面,大陸也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大陸和美國的能源消耗量分別是3,132.2和2,234.9百萬噸油當量,美國是大陸的71.3%。

 

汽車銷量全球第一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也與國民的消費能力有關。大陸的汽車產量在2008年超過美國,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位,這個地位一直保持到現在。2017年,大陸的汽車產量是2,901.54萬輛,美國為1,118.99萬輛,日本969.37萬輛。不過,大陸生產的汽車有許多是外國廠商的品牌,自主品牌只有40%左右,因此這個數據還不能真正代表大陸汽車工業的實力。

至於汽車銷量,大陸在2009年超過了美國,此後一直保持第一位。2017年,大陸、美國、日本、德國的汽車銷量,分別是2,912、1,758、523和381萬輛。大陸的汽車銷量已經超過美、日、德三國的總合。2017年大陸的汽車產銷量都占世界的三成左右。以大陸人口現在占世界的18.6%來說,這些產銷數字非常可觀。整個製造業的產值,大陸在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

 

公路、鐵路大陸都超前

 

在交通方面,美國的總公路里程雖以665萬公里,超過大陸的477萬公里。但在高速公路方面,到2017年底,大陸已有13.65萬公里,而美國只有7.7萬公里。

鐵路方面,美國和大陸的對比更是顯著。美國與大陸的鐵路總里程各為25.7和12.7萬公里,分別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美國的鐵路大多以貨運為主,屬於客運的很少,電氣化的程度很低,速度也很慢。在高速鐵路方面,對比更為強烈。美國的鐵路只有在東岸大約54公里,車速勉強可以稱之為高鐵。而大陸到2017年底,已經有2.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

城市交通方面,全世界20個里程最長的城市地鐵系統中,大陸占了9個。上海和北京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各為644和599.3公里。相比之下,紐約和東京只有424.9和316.3公里。

 

超級電腦進步驚人

 

商業方面,美國的財富(Fortune)雜誌每年都列出世界前500大的公司。2005年,美國、大陸和日本分別有176家、16家、和81家進入前500強。到了2018年,這些數字已經變成126家、111家和52家。大陸公司的成長頗為可觀。

在超級電腦方面,大陸的進步更是驚人。由世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體,過去20多年中,每年6月和11月分兩次發表世界最快500台超級電腦的名單。2000年11月,美國有234台,大陸掛零。到了2010年11月,美國有276台,大陸有41台。大陸擁有的數量雖然還遠比美國為少,但此時大陸的天河一號首次成為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電腦。

2013年6月,大陸的「天河二號」成為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並保持這個記錄到2016年。2016年6月,大陸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並首度使用國產的芯片,「天河二號」退居第二位。2018年11月,美國的「頂點」、「山脊」成為世界前二名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退居第三位,「天河二號」為第四位。至於500超級電腦中的台數,大陸首先在2016年6月,以168台比165台超過美國。後來兩國短兵相接,互有勝負。2018年11月,大陸以227台對109台大幅超過美國。大陸占了世界500台超級電腦的45.4%,美國只有21.8%。

 

科技研發追趕成績顯著

 

支撐高科技產業的自然是科技的研發。在這方面,大陸追趕的效果也很顯著。在發表的工程論文數量方面,大陸在2007年超過了美國。到了2017年,大陸與美國的工程論文數量分別是160,729篇和86,125篇,美國是大陸的53.5%。

在更深一層的物理和天文方面,大陸在2013年超過了美國。到了2017年,大陸與美國在物理和天文方面的論文數量分別是82,846篇和59,452篇,美國是大陸的71.7%。2017年,大陸在數學、化學、材料、計算機這幾方面的論文數量都已超過美國。不過,由於美國在人文、生物、醫學等領域的論文比大陸多,美國的論文總數仍以62.64萬篇勝過大陸的50.86萬篇,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綜上看來,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的經濟實力的確上了一個台階。不過,大陸的經濟仍有「大而不強」的毛病,高新技術的產品比較少,也缺少品牌,附加價值不夠高。英國的普華永道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簡稱PwC)在2017年2月發表的各國經濟評估指出,到2030年中美兩國的GDP大約分別是26.49兆和23.47兆,大陸將會超過美國。到了2050年,中美兩國的GDP更會達到49.85兆和34.10兆,到那時候大陸的GDP將會是美國的146/100,也就是大約一倍半。

 

兩派學說針鋒相對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在2011年9/10月份的那一期,同時刊出兩篇打對台的文章。一篇是美國世界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印度裔研究員蘇布拉曼尼恩(Arvind Subramanian)發表的〈無可避免的超強─為什麼中國的霸權是無可置疑的〉(The Inevitable Superpower-Why China’s Dominance Is a Sure Thing)。另一篇是澳洲雪梨大學巴本尼斯(Salvatore Babones)寫的〈中等王國─中國崛起的浮誇與現實〉(The Middling Kingdom-The Hype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s Rise)。

前者認為,到了2030年世界權力並非多極,而是在中國霸權之下幾乎單極的世界。使用匯率與購買力平價GDP的平均值,中國將占世界的20%,而美國不到15%。中國的外貿將占世界的15%,比美國多一倍。那時中美之間的相對差距,比1870年大英帝國在其鼎盛時期,與對手的差距還要大。

後者卻認為,中國經濟在1990到2010年間增長很快,主要是由於城市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關係,這些因素在未來都不可能重複。如果政治不開放,中國生產鏈的附加價值就不會提升。中國人口在2020年之後會下降,而美國人口還會上升。而且,美國的地理位置較好,其鄰國不是友邦,就是國勢遠不如美國。中國的鄰邦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和印度,則都是相當強勁的對手。中國的角色雖會增大,但不會支配亞洲,更不可能統治世界。

 

結語

 

從上面的討論看來,大陸的GDP在不遠的將來應可超過美國,但人均GDP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仍需半個世紀以上。大陸實體經濟多項指標已與美國並肩甚至超過,但仍有「大而不強」的毛病,高新產品不多,也欠缺品牌。中國必須提升軟實力,致力於創新和文化復興。

未來的世界將是中、美「二超多強」的時代,2030年的前四大經濟體將會是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四個當中有三個在東亞,東亞因而將會成為世界的中心地帶。展望將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預期,中華兒女可以拭目以待。

 

(作者係清華大學電機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