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迎合量子思維的改革與教育|楊志誠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儼然在世界體系中快速竄起,毫無疑義,最耀眼的成果就是經濟領域的擴張。然而,如果從一個更廣、更遠的視野來看,海峽兩岸的發展路徑走得相當類似。中國大陸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充其量也不過是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蹟,另一個則是台灣經濟奇蹟;也就是勞力密集的依賴型產業資本主義。

顯然,沒有任何個人、企業、組織、社會或國家,可以永遠活在「奇蹟」當中;奇蹟終究會幻滅。中國大陸因為幅員廣大、人力充沛、天然資源豐富,其奇蹟必然可以維持得更久,但奇蹟還是奇蹟,如實體基礎不足,終究還是會幻滅。細究當中最主要的衝擊,乃在於主觀的思維慣性與客觀的文明發展脈絡產生本質性的斷裂;「物競天擇」的效應下,奇蹟必會走上幻滅。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人類文明在量子科學衍生的電子科技帶動下,資訊無遠弗屆地快速擴散,每個人幾乎都能夠無限制地接觸和收容各種訊息,配合了個人獨特性的解放。新的世代將在個人創造新資訊的規則下,建構新的結構及秩序;舊的均質化秩序及結構必會逐漸崩解,新的資訊整合規則及向心力的形成,將成為下一世代的新秩序。

未來所有新的訊息力將同時擁有願景的「想像力」、「規劃力」及「執行力」。譬如未來能夠迎合知識文明的新都市,必然是全球城市網絡中智慧機能的都市系統,融合科技、環保及文化的智慧型生活都市,包括食品安全、治安、交通、商品生產、交易和消費、育樂…等。

未來兩岸的共榮,必須以時代性的前瞻視野,建構新的知識典範,超越思維慣性,激發個人想像力、規劃力及執行力,順著量子科學的時代巨輪,推動社會經濟體制的創新。只有如此,兩岸才能將華人社會各文化領域的獨特性推向世界舞台,進而建構普遍性的價值。兩岸攜手合作,而不是相互猜疑,才能攜手邁入全球化市場,共創一個安心、和平、和諧、喜悅的文化中國;這才是一個具有「質感」(qualia) 的文化社會。

這個願景必須立基於個人的知識能力;其知識能力也要能夠有助於個人在全球網絡中尋求定位,這種「個體全球化」的推動,只有透過現代化智能教育才有可能完成。海峽兩岸如果想抓住既有的奇蹟,跨越奇蹟,則深究科技體系及社會體系的量子典範將是不二法門;教育亦將以此為宗。

台灣年輕世代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下,競爭力普遍衰弱 。這種窘境之所以形成,年輕人不努力是一個原因;但真正的關鍵則是老師根本沒有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智能。 再苛求一點說,大部分老師都不夠敬業,所傳授的教材概都是幾十年前的資料(談不上知識),升等或升職所靠的要不是「良好的關係」,就是靠著投機取巧,剝削學生的研究成果來成名,更離譜的是制度性作弊;在這樣的體制下,老師怎麼會敬業?過去,國科會以裁判兼球員的陋規運作下,現在很多檯面上赫赫有名的學者概都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每年幾十個研究計畫,報告大都是助理或研究生從網路資料彙整出來的,只是過時或現況的描述,根本談不上「跨越現況」。這樣的結果是台大、清華的碩博士到了國外   (如澳洲、新加坡、美國)升學或工作,不被承認其專業智能,只能當背包客模式的勞工;這就是體制崩壞的典型例子。難道我們還不知道反省嗎?我們下一代的未來在那裡?政客和奸商只會把責任推給年輕人,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再以12年國教失敗的例子來看,本來政策是要讓所有高中都成為明星學校;這是明智的教育改革方向。可是,改革的對象錯了;改革對象應該是老師,而不是學生。事實會證明,你把學生操死了也沒用,八股的老師還是八股,唸唸資料,解解題,數十年如一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考考試,還可以,走出校門,沒能力,就是沒能力。

歷史的經驗及智慧告訴我們,任何時代的變革都必須從教育改革開始。往前看的話,可以看德國社會學大師貝克 Ulrich Beck 寫的《全球化危機》;如果往回看,可以參考19世紀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俄羅斯的工業化改革。當年日本一方面派出菁英至歐洲先進國家學習新知識,返國後再以此為種子擴大,另一方面則高薪聘請國際知名專家至國內傳授;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甚至放下身段,化裝成工人隨團到歐洲學造船。想一想,面對困境時,我們都只是回頭看及往下看,主張要發展技職教育。不過,以當前的技職教育職能來看,其傳授的內容很可能還把重點擺在製造模具的技能;問題是,幾年之後,這種技能將在3D列印的科技運用下遭致淘汰。

總的來看,台灣到底有多少技職的老師,能夠教導學生迎合當代的科技潮流?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在行政管理及企業管理的領域,世界先進的潮流明明已經進化到量子科學的典範;組織型態、結構及運作都已經量子化了,可是,台灣還停留在舊典範的科層組織,或平面結構的組織型態。在運作上,績效管理只能搭配量子型態的組織,我們則硬是把它套上舊典範的組織,導致自從引進績效管理制度之後,各部門的績效每況愈下,於是頻頻做假資料,政府效能逐年下滑。關鍵還不在排名,更重要的是國家缺乏實質的競爭力,相應也就無法提升人民的福祉。

說真的,如果真要把12年國教政策落實,所有的老師必須分梯再教育。教育部應該要求各學校每年抽出3至5名老師,送至國外再教育一至二年,返國後打散建制,重新分配到各校。如此一來,至少學校的明星味道會逐漸淡化。很可悲的是,台灣什麼都政治化,因為老師有選票,尤其大學教師會影響輿論和學生,所以,教育改革都不敢動他們;其實,他們才應該是被改革的對象!

說實在的,台灣的教育不變革,學校很難生存,學生也很難再過著文明的生活;同樣地,中國大陸的教育也應隨勢變革,駕馭知識而騰飛。

 

(作者係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