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教育部公布「禮義廉恥」為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也沿襲以「禮義廉恥」作為共同校訓。
「禮義廉恥」見於《管子‧小匡篇》,管子是春秋時代人,曾輔佐齊桓公稱霸,但《管子》一書記載許多戰國時代事,因此,學者考證該書應成於戰國時代。「禮義廉恥」於講求「富國強兵」的戰國時代出現,顯然當時學者已注意到,一個追求富強的國家,只有強大的武力是不夠的,必須國民具備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兩相配合,才能如鳥之雙翼,飛翔天空,遨遊自如。
在「禮義廉恥」外,台灣許多小學還在牆上加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做一個快快樂樂的好孩子」之類的標語。杜正勝院士出任教育部長時,下令取消標語,大刀闊斧推動「去中國化」,但對於「禮義廉恥」匾額仍允許保留。不過,由於政治氣氛的影響,據稱台北市300多所學校,僅有24所仍懸掛「禮義廉恥」匾額。
據媒體報導,教育部曾要求台北市建國中學拿下「禮義廉恥」匾額,被建中校長以「不同意」斷然拒絕。消息傳出,社會譁然。建國中學是台灣地區最好的高中,有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校長也必須有風骨德望才能領導這所學校。建中的表現具有示範作用,所以教育部希望建中拿下「禮義廉恥」匾額,以達默默推動「去中國化」的目的,兼以向蔡英文表態,未料遭到建中校長的正氣回應,此亦所謂「錯估形勢」者乎?
近年來,民進黨政府的教育部專幹一些破壞教育的工作,已經到了倒行逆施、人神共憤的地步。可以允許高中學生「審查」《高中歷史課綱》,百般刁難以民主程序產生的台大校長管中閔就任,這些都是最近發生的事。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教育文化以發展民族精神為目標。青少年教育以道德修養、品格陶冶,國家認同最為重要,作為最高教育行政機構的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教育政策完全與「教育精神」背道而馳,「棄禮義,捐廉恥」的行為,已到了違憲篡國的地步,還談什麼「禮義廉恥」共同校訓?
既然教育部要收回「禮義廉恥」共同校訓匾額,筆者建議學校不妨將該牌子送給教育部,不過建議把恥字拿掉。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希望教育部做到「無恥之恥」,則台灣教育幸甚!
本文完稿時,教育部長改由支持「太陽花」的東華大學前校長吳茂昆接任,問題更多。教育會變好嗎?「豺狼擋道,不復問狐狸矣!」
(作者係退休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