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從2018年起將「精準脫貧」列入「三大攻堅」的首要戰略項目,同時以2019年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奮鬥目標。由此顯示,未來如何提高人均所得,以及消弭家庭貧窮,已成為大陸實現「均富」的重要基礎。
大陸人均所得快速提高
依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其國內生產毛額(GDP)首次突破90兆人民幣,雖因實施「供給面結構性」改革,而呈現逐季下降的現象,但已經達到去年中國大陸「兩會」所訂定的預估數據6.5%。其中,除了廣東、江蘇兩省的GDP首次突破9兆人民幣,超過澳洲的GDP之外,山東、浙江、河南及四川等四省的GDP也皆已達到4兆人民幣以上,超過了台灣的GDP。
此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穩定成長,人均所得快速提高,2018年人均所得9,377美元,已達到全球中高收入國家群組的前列水準。尤其,近年部分城市人均所得大幅成長,包括:2014年深圳人均所得先行達到2萬3千美元,加上2017年蘇州、無錫、珠海、廣州、昆山與鄂爾多斯等6座城市,以及2018年北京、上海等兩座城市人均所得皆超過2萬美元,與2018年台灣整體人均所得24,889美元差距極為有限。
不能忽略家庭貧窮擴大
無庸置疑,近年中國大陸經濟頗亮麗的表現,以及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扮演了舉足輕重影響,必須將其牽引動能溯及1978年開始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亦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其經濟亮麗的表現並非僅是傳說,而是GDP已成為全球的「大國」,甚至在短期內可能超過美國,尤其是人均所得不斷提高,不久之後即將邁入全球高等所得國家群組之林。不過,中國大陸在人均所得不斷提高之際,不能忽視家庭貧窮加速擴大的事實。
其實,近年來許多研究調查報告再三指出,雖然中國大陸受僱員工每月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但現在許多家庭在生活上卻又日益感覺更加辛苦,除了日常各項開銷明顯增加之外,其最難以容忍的是,與房產購置相關的支出不斷提高,導致受僱員工餘錢越來越少,不但造成許多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而且這種現象正在朝向年輕族群蔓延暈染。
住房貸款占整體放貸近半
換句話說,近年隨著房產價格不斷飆漲,大陸民眾新增房貸規模急劇成長。依據中國大陸六大銀行所公布的2018年財務報表顯示,其新增貸款達到人民幣5.13兆元,其中,民眾住房新增貸款為2.53兆元,占整體放貸金額的49.39%,並呈現逐年成長趨勢。雖然表面上,大陸家庭資產因購置房產而似乎越來越富;但實際上,這種富裕非常脆弱,尤其八成以上家庭房貸屬於中、長期型態,無形之中也限制了其未來至少20年的現金支配流量。也因為如此,從2007年至2016年,大陸「家庭債務」比重增加一倍以上,目前至少三成以上家庭已淪為「中高負債家庭」。
尤其面對近年產業結構轉型,經濟將會從過去的高度成長,轉型為中度成長之下,使得許多家庭因人均所得成長可能走緩,而被迫減少其他生活開銷。再者,這些家庭成員一旦生病、失業或發生銀行緊縮放款、增加利息等意外狀況時,勢必造成現金短絀,甚至被迫需要變賣房產以解決債務,使家庭陷入貧窮循環威脅。此一現象,無疑地將直接衝擊內需消費的成長速度,2018年大陸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成長速度僅有8.5%,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低紀錄,顯示其內需消費已呈現疲弱。
推動產業轉型需有「三不」
這些現象已意味著,中國大陸未來若要以內需消費作為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動能,在「精準脫貧」的攻堅戰略上,除了採取逐年調整「基本工資」標準外,還必須妥善利用此次「中美貿易爭端」的機會,將其危機昇華為推動經濟型態升級的引擎,同時加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避免讓人均所得成長陷入停滯的泥沼,進而讓家庭減輕負債比重的壓力。
因此,中國大陸面對貿易風雨飄搖,投資可能降速,內需消費卻又因三成以上家庭陷入貧窮循環威脅,而可能呈現成長走緩的情形之下,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上,應落實以下幾點,包括:不宜將國際已經邁入成熟的產業複製作為發展方向、不宜將薪資成本較低國家的產業引進作為發展標的、不宜將完全依賴價格競爭的產業扶持作為發展選擇等「三不」發展策略,俾能讓產業結構朝向「高端化」、「獨特化」及「差異化」,使得人均所得因產業不斷創新而持續成長。此將是未來挑戰中國大陸經濟型態是否順利升級的關鍵,不容小覷。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