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出版界的盛會-2013年大陸書展紀實|溫和樹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3年盛夏八月,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書展——第10屆上海書展、第2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相繼如期舉行。在這一年一度舉辦的中國出版界圖書貿易的盛會上,台灣圖書豐富多彩的呈現令參觀者和出版商眼前一亮,而大陸與台灣知名學者、文化人頻頻亮相,齊聚一堂,也使書展變成了一場兩岸文化交流、思想交鋒的盛宴。

 

「台灣圖書專題館」現身上海書展

  近年來,上海書展常設台灣原版圖書展位。今年正值上海書展十週年,主辦方特別設「台灣圖書專題館」,以人文、商業、美食、文學、生活、旅遊、藝術為主題,分門別類展示了品種豐富的台灣原版書。台灣的許多出版社如印刻出版、遠流出版公司、聯經出版公司、三民書局、世界書局等專設展櫃,展覽各出版社有特色的圖書。展館還設立了「得獎推薦書」專櫃,蔡兆倫的繪本《看不見》、阮義忠的人文攝影集《台北謠言》、《人與土地》成為展館圖書的亮點。

  雖然台版書定價昂貴,每本均價在一百元人民幣左右,但絲毫不影響參觀者翻閱、購買的熱情。來自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王一琦一口氣買了包括陳玉慧的《海神家族》、蔣曉雲的《桃花井》等多本小說,她坦言:「自己是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向來對台灣文學感興趣,台版書很難買,現在終於可以在書展買到了。」

  如果說上海書展的「台灣圖書專題館」面向的是平民讀者,那麼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台灣出版人聯合展區」更側重於出版商版權洽談合作。童書、數字出版圖書,成為「台灣出版人聯合展區」展示的主要圖書品種。

 

兩岸出版人、作家齊聚一堂

  在本屆上海書展,「2013上海國際文學週」成為華語文學界關注的焦點。兩岸出版人、作家齊聚一堂,展開主題多元、形式豐富的文化沙龍、講座,為讀者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在這裡,你可以分享台灣劇作家金士傑與大陸影評人毛尖、作家吳正對話的「米奇‧阿爾博姆作品欣賞會」,聆聽兩岸小說家賀景濱與孔亞雷的文學對談「虛構對現實的反撲」。在上海書展的主會場,許多台灣作家的簽售活動如火如荼地舉行,有「綜藝教父」之稱的王偉忠攜新書《我很怕,但我還有勇氣》舉辦新書發表會,吸引眾多粉絲圍觀;《我們台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與讀者們分享了「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讓讀者認識到一個樸素的、真實的台灣。

  在眾多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中,台灣出版人傅月庵、旅日作家李長聲,關於「文學閱讀與獨立書店的命運」的對談別具趣味和意義。曾為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的傅月庵現在是茉莉二手書店的總監,他談到兩岸對獨立書店的定義不同,大陸的獨立書店多指經營性質為私營,而台灣的獨立書店則側重於精神的獨立。面對大陸各地獨立書店紛紛消失和經營困難的現狀,他向在座書店同仁和讀者朋友分享了茉莉二手書店的經營之道,提倡把公益、慈善與書店經營相結合,開拓出別緻而寬廣的運營思路。


兩岸出版合作持續升溫

  近幾年來,一批台灣作家的名字常常活躍在大陸文學界和思想界,他們是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蔣勳、舒國治……;在開卷2013年上半年開卷非虛構暢銷書排行榜上,龍應台的《目送》、張小嫻的《謝謝你離開我》入圍了Top30。

  回想兩岸出版合作的歷史,從1988年,台灣出版界打破重重封鎖,參加在上海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圖書博覽會」,拉開兩岸出版交流合作的帷幕,到今天,兩岸出版合作交流已過去了25年。這中間,兩岸出版交流經歷了曲折而不平凡的歷程,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新經典文化(上海)副總編輯劉志淩是內地最早推動台灣文學出版的出版人之一。2005年,在上海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做編輯的她,發現了台灣作家在大陸出版的空白點。她回憶道,當時大陸熟知的台灣作家有限,包括三毛、席慕蓉、余光中等,但有更多富有文學品質的作家作品值得引進,比如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姐妹、駱以軍的作品,他們多為外省第二代,作品中的歷史遷徙感、鄉愁情愫,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等極容易獲得大陸讀者共鳴。出於對她的信任,對大陸出版界觀望多年的張大春終於把自己作品的版權交給了世紀文景,並坦言之:我等了20年。2008年1月,《聆聽父親》出版,同年入選深圳讀書月「2008年度十大好書」。2009年,《認得幾個字》出版,張大春獲新浪風雲人物。隨後,朱天心、駱以軍的作品陸續出版。這幾位作家的熱度直接引發了大批台灣作家作品引進和閱讀的熱潮,台灣作家作品裡的迷人文學情味、台灣社會歷史文化也正式進入了大陸讀者的視野,許多大陸年輕讀者通過閱讀他們的作品,才了解到台灣文化的獨特性。2013年,劉志淩推出了大陸讀者較陌生的三位台灣小說家的作品:吳明益的《複眼人》、林俊穎的《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尉任之的《窗內靜物‧窗外風景》。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小說家將被大陸讀者所接受和熟知。

  山東畫報出版社的編輯韓猛也是最早關注和引介台灣作家在大陸出版的編輯之一,他最早將台灣導演侯孝賢、作家朱天文的系列作品呈現給大陸讀者。2006年,由朱天文書寫的侯孝賢電影紀錄《最好的時光》出版,是兩岸第一本介紹侯孝賢電影的書。有趣的是,這本書先有了簡體版,後來在台灣又出了繁體版。

  2009年,朱天文《荒人手記》在內地出版,同年獲得大陸「2009年30本最值得一讀的好書」獎項。談起近年來台灣文學在內地出版的狀況變化,韓猛認為,相對於早些年台灣作家作品在大陸的稀缺,這兩年台灣的圖書選題已趨於常態化、日常化,而大陸各大出版社對於熱門台灣作家的爭搶也持續白熱化。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增多,台灣作家放下過去對大陸出版環境戒備的心理,願意在大陸出版作品,也歡迎大陸作家的作品輸出到台灣。

  目前,大陸出版社對台灣圖書的引進,還存在著一些圖書審查的問題。台灣圖書在大陸出版,須報出版社所在省新聞出版局審批,再報國家新聞出版署審讀,經批覆同意方可出版。審讀的速度、鬆緊程度都會影響圖書的出版進程,《聆聽父親》在出版前審查了八個月;《荒人手記》在2006年申報時審讀沒有通過,而到2009年重新申報時審讀通過了;舞鶴的作品《餘生》中因出現了原住民出草的情節,審讀時沒有通過,因此沒有獲得出版資格。


大陸青年作者開始書寫台灣

  近幾年來,台灣開放大陸自由行,招收大陸學生赴台讀書,使更多大陸年輕人有機會到台灣長期生活,也催生了許多大陸青年作者書寫台灣的作品,如張怡微的散文集《都是遺風在醉人》、蟲蟲的繪本《跟我去臺北》、蔡博藝的遊記《我在台灣,我正青春》等等。來自上海的青年作家張怡微目前在台灣政治大學念文學博士,她非常喜歡台灣作家蔣曉雲的《民國素人誌》,而台灣的生活也帶給她許多創作的靈感。同時,身為陸生的她立足於兩岸,努力把台灣作者的作品推薦到大陸發表,也介紹大陸的作者參與台灣的文學比賽,為兩岸志同道合的的藝文工作者搭起一座橋。

  根據中國開卷公司〈中國圖書市場近三年引進版圖書表現分析〉一文統計,目前美國、英國、奧地利和台灣成為大陸的主要圖書版權輸入地。2011年上半年,台灣圖書在所有引進版圖書中占據8﹪,其中台灣文學類暢銷書占據了所有文學類引進版暢銷書的20﹪。在引進台版書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大陸作家進軍台灣市場,莫言、王安憶等大陸作家也越來越為台灣讀者所熟悉。據國家版權局的統計數字,2011年大陸引進台版書1497種,輸出大陸圖書1656種。大陸圖書對台灣的輸出,首次超過了大陸引進台灣圖書的數量。20多年來,在兩岸作家、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出版合作持續升溫,希望未來一齊開創出繁榮的華文文化盛景。

(作者係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