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為什麼兩岸打房越打房價越高?|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過去20年,兩岸政府都積極打房,且動用了諸多宏觀金融經濟手段及微觀租稅措施,然而幾年下來,卻出現房價越打越高。究竟孰以致之?

 

大陸鬆綁政策見效

 

大陸採嚴格宏觀調控政策手段「打房」,始於20多年前江澤民、朱鎔基體制時代。當時是基於大陸崛起速度加快,整體經濟景氣乍現過熱現象,而資產泡沫危機在國際上正風傳日炙,尤其是江朱為抑止沿海區域都會城市房價暴升,而採取了「高度操作金融工具手段的宏觀調控措施」。這項政策,經過胡錦濤、溫家寶體制的賡續加碼作為,以及提高力度的增強行動,表面上看似有效防制了資產泡沫危機的爆發,但在實務經濟構面,卻也使得整體內需經濟的成長動能受到莫大損傷。

自胡溫體制任期後半,國務院已在政策手段上有了大轉彎,改為用力鼓吹「國民生活素質提升應該優先於經濟成長率的數字追逐」的新策略,為了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放緩,埋下打一劑預防針的伏筆。

然則進入2013年後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態勢已趨於「急轉直下」,而且也看得到,打房政策已然嚴重損傷了整個國家的實力基礎,以及對外的國際競爭力地位,因此激起習近平的嚴肅警覺,而在2014年上半年開始對外公開發出「尊重市場」、「跟隨市場」的新論述,針對內需經濟骨幹的房地產市場,進行分段式的政策性大鬆綁。

2014年11月,大陸官方公布的房地產景氣指數為94.30,跌破歷史最低點,民間的地產業界亦看衰房市,官方預測也普遍認為,未來五年,大陸開發商能夠存活者僅有20%,其他80%都會痛苦死亡。

因此,李克強總理隨即宣布鬆綁「房地產限購政策」,大力鬆綁對於房地產業的嚴管嚴控政策措施。自2014年12月起,大陸不但不再打房,甚至開放鼓勵購置第二房,以及增生二胎政策。這些行動立即帶動住宅銷售的反彈,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也有限度地「下調放貸利率」,帶動商業銀行利率開始下調;對於一線城市之外的所有地方政府,也已普遍鬆綁房產限購,有效抑止了大陸土地市場的進一步下滑。比較特別的是,實施限購令而取消限購的城市,情勢都為之好轉,但不曾實施限購令的城市,則市場依然低迷。

2014年11月21日,大陸央行意外再宣布「非對稱降息」,房地產抵押貸款再度降息,顯然大大有助於提振購房心理,市場交易隨之一振。

中國指數研究院2月1日發布2015年1月份全國百城房價指數顯示,自2014年5月份以來指數連續8個月下跌之後,首見微幅向上返漲0.21%,全國新建住宅平均市價回到人民幣10,562元/平方公尺(換算約合每坪新台幣15.2萬元),顯示,自2014年12月起習李體制對房地產業嚴格宏觀調控措施的新鬆綁政策,已見到具體正向的效果。

 

台灣打房產生負向效應

 

過去十年間台灣財稅、金融部門,尤其是彭淮南,做出舉世中央銀行總裁從來未有人做過的「狗拿耗子」之事,竟也獨攬了台灣打房的壯舉任務,積極迎合「仇富反商」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虛妄意識形態,連年熱衷「積極打趴房價」,一味「重課房產稅及奢侈稅」、「嚴厲抽緊房產銀根」,已然達到「驅趕社會資金出走」、「削弱國民財富實力及潛能」,足以肇致全台灣「悶」經濟更悶、更窘的「負向效應」。

台灣打房看起來是要「讓青年人也買得起自有房屋」。事實上,今天台灣家戶為單元的「自有房屋」者所占比率,高達86%,已是全世界自有房屋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換句話說,在今天台灣社會想買自有房屋而沒有購買的青年家戶比例,根本連1.5%都不到,打房的最終結果,既不能圖利這些1.5%的青年族群,也挫折、嚴重打擊了86%的「絕對大多數家戶與國民」,使其「資產保值、增值」的願望與期待完全落空,甚至因此造成國民購買意願及能力的重大折損,以致挫傷了整個經濟的進步發展。

從發展經濟學的歷史驗證中可以發現,既往採取「打房政策」的國家,在厲行嚴格打房措施下,固可因此僵滯物價膨脹壓力,但是其能產生的最明顯負向效應是,嚴重損傷民間財富及國家經濟基礎動能的蓄積,特別是國民消費意願及消費能力必受重擊,重度挫折經濟發展;而嚴厲打房的結果,亦使社會資本能量及家戶民眾心理同告挫敗。而當整個社會財富具告縮水、內需市場交易活動鈍化之後,經濟就難免要全面陷入停滯,乃至頹敗的渦漩中,一切只有退步,難以向前。

 

兩大因素使打房無法成功

 

用國際發展的實證經驗來看兩岸的政策與現實,可以發現,兩岸的「積極打房」政策都告失效,主要是兩大重要經濟社會因素使然。

第一是,兩岸都處在加速度城市化(urbanization)的進程中,根據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從1965年至今的50年間,全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積極向都會城市集中的趨勢。1965年,全球人口有15%聚集於城市化區域,但是今天入住城市的人口總數則加速到占全世界總人口的68%以上,聯合國甚至預計到2050年此一比率更將超過85%。基本上,無論台灣或大陸,人口分布的結構演變狀況,與全球大趨勢是同步同向一致發展的,而更因為有了「後進效應」(即後來者比較容易在更短時間居上之效應)的現象,使得大陸的城市化速率超越台灣,一旦人口集中到城市,對城市房地產的需求自然更迫切,自然帶動更大的金流、物流與商流,益發使得城市房地產價格在「稀缺性」(scarcity)的作用力下,一路挺升上去,而絕無向下走低的可能性。這不是總體經濟手段、融資貸款的框限,所能輕予囿限得了的。

第二是,一直以來,房地產就是國民財富儲存與累進的重要工具,在先進社會固然有證券市場、虛擬財富工具可以作為取代,但是房地產財富比率,仍然占有一定的顯著水準;這種狀況在兩岸社會財富的儲存與累增尤其明顯。大陸的「國富」累進也同樣具有「後進效應」,並將很快超越台灣。

任何國家只有民富,才能成為卓越國家。所以越是先進繁榮的社會,越不會採用類似「反市場」的剛性公權力,來強力壓抑國民資產的成長發展,當然也不會專為房地產業設置「特意打壓」的政策工具。兩岸的打房措施,顯然違反了國家發展的基準理則。

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在歷經30年的宏觀調控「高壓打房」激烈手段之後,2014年習李體制已回歸「尊重市場之路」,不再打房,甚至鼓勵民間購置房產,以厚植「國富」動能。彼岸的最新演變,以及先進社會慘痛的歷史驗證,值得馬英九、毛治國政府重視。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