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欣:2016年5月22日,本刊曾舉辦一場座談會,解析蔡英文5.20的講話,當時您就認為她的演說前後矛盾、充滿偽善,兩岸關係不容樂觀。請問四年後,您怎麼看待兩岸前景?
張麟徵:今天的局勢當然比四年前還要差,例如台灣現在不分藍綠皆對「九二共識」棄之如敝屣,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台灣形勢完全改變了。2016年蔡英文剛上台時還嚴肅對待「九二共識」,不敢說不要「九二共識」,現在則完全不談「九二共識」了。她從心懷忑忐,不敢拒絕,至今公然拒絕、否定,與她今年勝選有關。但她贏那麼多票,有點不合常情,所以有人懷疑可能是運用大數據做票。無論如何,蔡的大贏,使台灣的政治氛圍更一面倒向民進黨。只要外在因素不改變,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論調應該不會有任何改變。
第二,國民黨整個崩盤。國民黨敗選後,不檢討敗選原因,不檢討自己的中心思想出了什麼問題,反而追隨民進黨,認為自己輸在台獨趨勢。這樣的黨有什麼希望?
第三,國際環境變化。香港「反送中」暴動顯示香港已成為美國操縱反中的據點。川普從上台前就與蔡英文通電話,到多次軍售台灣,到國會通過無數個友台法案,再到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這麼嚴峻,美軍仍未放棄在台海演習等情況,可知道美國不留給大陸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當然,大陸也要反思檢討,為何蔡英文不怕,總是認為只要自己勝選,大陸就會遷就我?為何國民黨會在兩岸的論述上倒退?大陸縱然需要顧及兩岸人民的情感,但對於島內的趨獨走向,也必須詳加研判。
紀:有人說如果大陸接受「九二會談」或「九二精神」,加上蔡英文2016年所說的遵守憲政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幾年的兩岸關係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您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張:我認為不會,如果當初大陸態度軟化的話,現在應該更不好收拾。
回看兩岸關係發展史,我認為大陸唯一的失誤點,是當1990年李登輝提出《國家統一綱領》時,大陸沒有立刻接受。不過,當時連台灣統派學者中都有人批評國統綱領其實是不統一綱領,其近程、中程、遠程目標旨在拖延統一,大陸自然也很難不這麼想。
不過,就因為台灣1990年成立了國統會,1991年也訂定了國統綱領,大陸才會認為台灣願意接受統一,至於早統一或晚統一,兩岸還可以再談,也因此,才同意1992年11月在香港開啟兩會談判。會談中涉及「一中」內涵,大陸說事務性會談不涉及此一政治性問題,同意各自對「一中」做口頭表述,這是當時的時空背景。今天兩岸間的事沒有一件不涉及政治,考量也當然會不同。
紀:台灣輿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限縮了「九二共識」,對此,您有什麼評論?
張:習近平說,「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我認為習的講話,不僅沒有限縮「九二共識」的問題,反而把它的定義講得更加清晰。
習的講話是強調兩岸有共識的部分,一個中國原則加上台灣通過的國統綱領。另外,他進一步提出兩岸應共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這個用心是善意的,是希望即便兩岸官方不往來,但台灣人民既是同胞,陸方除給予台灣同胞26條、31條等惠台措施,也應進一步聽聽台灣方面對「兩制」的意見與建議,但他的講話在台灣卻被全盤抹黑、否定。
也因此,我建議大陸應該全面檢討惠台措施的成效。例如,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將屆滿10年,到期後,因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已不存在,大陸還有必要繼續嗎?如果EFCA還繼續,那蔡英文不就更得意了嗎?
日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接受訪問時說,大陸對台政策有一定的延續性、穩定性及發展性,如 ECFA 對兩岸有利,北京不會想要中斷等話。他似乎不記得當初民進黨為了阻擋兩會簽署 ECFA,以及在立法院過關,做了多少激烈的抗爭。而且,停掉ECFA,完全不會影響大陸過去兩年裡提出的26條、31條及居住證等政策,因為那些是大陸單方面給予台灣同胞類似「國民待遇」的惠台措施,與ECFA,在性質上很不一樣。
紀:國民黨強調大陸「應正視中華民國定位問題」,蔡英文也把「中華民國台灣」掛在口上,您怎麼看待「中華民國」問題?
張:民進黨知道無法真正做到法理台獨,既然「中華民國」這件衣服丟不掉,「台灣」這件新衣服又穿不出來,只好逐步從「中華民國在台灣」,到「中華民國是台灣」,再到「中華民國台灣」,這些都是台獨在「借殼上市」。
或許有學者認為蔡英文是繼承李登輝的「兩國論」,其實,「兩國論」就是出自蔡英文之手,至少她與李登輝相互影響。他們同樣有著日本背景,也都認同日本是自己的祖國。所以,絕對不要小看蔡英文,她的台獨立場很堅定,不會輕易改變。
至於藍營天天要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定位」,這個命題很有意思。其實,中共政權在1949年正式成立時就說中華民國不存在了。蔣介石退守台灣時也曾說過「中華民國已經亡了」的氣話,但事實上中華民國雖僅固守台澎金馬,當時仍在國際上代表中國。
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不斷從國民黨內部解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以致有主流、非主流之爭,結果不滿李登輝的人從國民黨出走,但因缺乏資源難以成事。現在國民黨幾乎已完全民進黨化了。李登輝卸任總統後,到處說「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中華民國只是國號,而不是國家」。
這些在在說明,台灣並沒有要面對中華民國的問題,「中華民國」這個篇章,在歷史上已經翻過去了。
鄧小平先生想以「一國兩制」來處理台灣這個歷史遺留的問題,但台灣不接受,兩岸陷入僵局,但我相信這個問題遲早會解決。
紀:您怎麼看國民黨的前景?您認為在野的統派政團是否能對台獨走勢扮演煞車的角色?
張:依我看,國民黨已經全面崩盤了。國民黨如今尚保有15個縣市長,竟還如此這般,將來更不堪設想。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這麼嚴重,可是高雄罷韓的活動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藍營目前最重要的據點就在高雄,如果韓國瑜真的被罷免掉,北高兩市都沒了,新北市也只是個淡綠,其他藍營執政的縣市都比較小、影響力也比較小。所以,基本上,不用等到2022年九合一選舉,就可斷定國民黨沒有多大希望了。
不過,倒也不必為此感到特別難過,因為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不過是大綠、小綠之分,藍的已經從深藍變成淺藍,現在又變成藍綠。至於支持統一的政黨勢力不大,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資源及發聲管道,沒辦法宣揚理念、發動群眾、造成風潮。現在台灣是民進黨一黨獨大,民進黨拿到權力後又很敢用,像蔡英文四年來用盡一切方法叫大家噤聲,這一招似乎很管用。
紀:台灣政治生態走到這個地步,加上蔡英文近來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動作頻頻,您不會對兩岸關係感到悲觀嗎?
張:兩岸形勢確實不容樂觀。尤其,台灣從1月下旬開始打兩岸防疫戰,火力全開,再加上操作護照改名、修憲等議題,這無異於在逼迫大陸解決台灣問題。我本來就認為大陸應該及早解決台灣問題,讓台灣不再成為中國的包袱,即使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也不得不做。從這個角度看,危機或轉機只在一念之間。
簡言之,台灣現在種種作為等於不給大陸台階下,兩岸人民之間的敵意因之升高,中美民間的敵意也很高,川普又不按牌理出牌,整個情勢越繃越緊。我覺得未來幾年會有很多變數,說不定兩岸問題會提前解決,根本不用煩惱台灣未來的各項選舉。
說到新冠肺炎疫情,我倒覺得對中國是短空長利。比較西方國家,中國大陸的防疫工作做得確實比較有效力,國家治理模式也展現出很大的優勢。不管台灣人承不承認,那些是國際上有目共睹,難以抵賴的事實。
在大陸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和台灣都未伸出援手,還冷言冷語。大陸疫情緩和後,中國大力援助疫情慘重的義大利、伊朗等82個國家,可以想見,未來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會更大。而台灣雖想「以疫謀獨」,但也要有足夠實力。捐1,600萬個口罩出去,效果不大,卻剝奪了台灣民眾的權利。攻擊WHO手段拙劣,更自曝其短。
紀:大陸一直希望以和平方式統一,但如果大陸認為有必要及早解決台灣問題,兩岸的統一是否可能採取非和平方式?
張:大陸是百分之百不希望打,但如果民進黨當局實在太過分,也就不要怪大陸《環球時報》社評表示《勿謂言之不預》。另外在外部勢力,如美國故意侵犯、不斷挑釁下,中國被逼到牆角,也不得不還手,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絕不容忍」的道理。
現在台海情勢跟1996年很不一樣。當年美國派了兩艘航空母艦,部署在台灣海峽,一南一北,但大陸實力不足,不得不改變原來收復台灣的計畫。這之後,大陸努力造飛彈,其中有超高音速的東風17、有「航母殺手」之稱的東風21D,只要美國航母進到太平洋第一島鏈或第二島鏈,大陸就可以用飛彈打掉。東風41甚至可以打到美國本土。
美國號稱有11艘航母,目前在亞太地區部署了五艘,但事實上,停靠在關島的「羅斯福號」、橫須賀的「雷根號」,美國西岸布雷默頓港的「尼米茲號」與「卡爾文森號」,都有新冠確診病人,被疫情所困動彈不得,而沒有疫情的「史坦尼斯號」則在賓州諾福克港進行大修,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務頓時陷入空前危機,台海此時若生事端,對美國絕對不利,希望台灣能明白自身的處境。
至於台灣本島所有的基地很可能早就被大陸飛彈鎖定了。甚或不必用飛彈,只要用脈衝光,全台停電,加上封鎖,物資不能自由進出,台灣會就受不了了。
紀:請問您怎麼看兩岸統一後台灣治理的問題,大陸提出「一國兩制」方針已40年,您對「兩制」內涵有什麼建議?
張:我贊成「一國兩制」,因為一國一制確實不可行,但「兩制」內容必須調整,任何方案都得與時俱進。「鄧六條」、「錢七條」給的太多,而事實上大陸給再多,台灣也不會滿意,反而更會軟土深掘。不派一兵一卒、司法完全獨立等項,需要重新仔細考量。至於愛國教育,更不能不管,以避免重蹈香港覆轍。
台灣目前不接受「一國兩制」,其實不用過分擔心。從歷史可知,一旦美國不挺台灣,台獨只能棄子投降;兩岸統一,台灣人自然會識時務,檯面上的人為爭取權力及好處,也會紛紛表態、響應。
當然,習近平去年1月2日提出要兩岸共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如台灣的學界及政黨願意研討「一國兩制」,對「兩制」內涵提出建議,並設法凝聚台灣社會共識,那自然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