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王英津 在 Facebook 上分享!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12屆3次會議的民革、民盟、台盟委員時,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其中,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互動的基礎,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兩岸關係在經歷了2014年的「小風小雨」之後,未來將向何處發展,成為兩岸各界的共同關切。至此節點,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表明大陸對發展兩岸關係的立場和態度,並對未來發展出指引,其意義不言而喻。

 

「九二共識」與國共交流

 

眾所周知,堅持「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互動交往的政治基礎,也是前提條件。正是基於這一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國共兩黨自2005年4月底連戰主席訪問大陸以來,就開啟了黨際交流。2008年國民黨上台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闢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雖然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了黨際交流,並取得豐碩成果,但自2014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並不平順,原因固然多元而複雜,但國民黨內部「隱隱約約的雜音」也使得大陸「略感微涼」,這種「微妙變化」雖未到達動搖「九二共識」的程度,卻不能不引起重視。目前國共兩黨雖然均認同並堅持「九二共識」,但需要進一步增進這一共識,夯實這一政治基礎,方能「行穩致遠」;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雙方的政治基礎遭到了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筆者認為,儘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民進黨講的,但也包含著對國民黨的真誠期待。

 

「九二共識」與民共交流

 

對民進黨而言,長期以來,堅持「一邊一國」的台獨立場,是民共兩黨無法進行黨際互動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民共兩黨均有互動的願望,但問題就卡在「九二共識」和台獨主張。從大陸方面來看,只有通過互動交流,雙方才能建立政治互信,和平統一才有希望。倘若缺乏起碼的政治互信,何來和平統一?

在與台灣民眾建立政治互信的過程中,民進黨不能缺席,僅有國共之間的政治互信是不夠的,這不足以支撐兩岸和平發展走得「穩健而長遠」,並最終邁向和平統一。為此,適時開啟民共交流的大門,增進彼此政治互信,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

大陸領導人曾先後呼籲民進黨放棄台獨立場,回到「一個中國」框架,這些呼籲實際上是向民進黨釋放互動交流的願望和資訊。從民進黨來看,也有與大陸互動交流的意願,但其政治訴求使自身處於矛盾中,一方面有與大陸互動的現實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又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擔心與大陸走得太近,而喪失自身主體性。這種矛盾的心態,便決定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發展上,難以邁出實質性步伐。但台灣的民調顯示,多數台灣民眾支持民共互動交流,希望兩黨能夠跨越障礙,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近幾年來,一些務實派的民進黨人士開始探索打開民共交流大門的途徑,提出了一些新論述。以謝長廷為代表的「憲法各表」論述就是其中之一,該論述是民進黨內部唯一模糊地接受「(虛體)一中」(準確地說,只是接受「一中」的假像)的論述,屬於民進黨內部的新思維派。除謝長廷外,近幾年陳菊賴清德等重量級人物先後登陸,顯示民進黨內部存在著一股力量,要求積極探索民共互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2014年11月,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拿到13個縣市的執政權後,隨即要求執政縣市建立兩岸事務機制,擴大兩岸縣市層面的交流。事實上,民共之間的智庫交流、學者交流、民間對話已經出現,但這些交流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不能解決兩黨之間的根本分歧,原因就在於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得兩黨缺乏互動的政治基礎。為此,這次習近平重申:「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反獨≠接受「九二共識」

 

倘若民進黨意欲打開與大陸互動交流的大門,條件必須是堅持「九二共識」(核心是「兩岸一中」)。在此,筆者稍微展開一點分析,以澄清一個誤區。

長期以來,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一個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即認為只要民進黨放棄台獨,大陸就會與之展開互動交流。事實上,這種理解有問題,因為大陸的底線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台獨」。換言之,單單放棄「台獨」,並未達到大陸所設定的條件。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在於,將放棄台獨與接受「九二共識」理解成「非此即彼」的關係。但考察台灣社會的統獨光譜,不難發現,放棄台獨,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因為放棄台獨和接受「九二共識」之間,並非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台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台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在這兩點之間是一個顏色深淺不一的政治地帶,有些政治力量偏「統」,有些政治力量偏「獨」,有些政治力量「不統不獨」。所以,用「二元論」思維方式來分析統獨問題會存在嚴重偏差,這不同於我們通常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台灣社會(用藍綠二分法來分析台灣社會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藍綠兩大陣營是從社會對抗角度來講的)。由於在「九二共識」和台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台獨,也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即「兩岸同屬一中」),可能會是既反對台獨,也反對「九二共識」的情形,所謂的中間力量就是既反統,又反獨的政治力量。

從台灣社會的現實來看,既反統又反「獨」的中間力量不僅存在,而且有日漸壯大之勢。因此,在民共互動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方面,大陸要求的是,民進黨必須接受「九二共識」,而非單單放棄台獨。在台灣統獨光譜中,倘若民進黨接受離大陸底線最近的一個端點(即「一中」),必定意味著放棄離大陸最遠的一個端點(即台獨);但放棄離大陸最遠的一個端點,並非意味著接受離大陸最近的一個端點。從台灣的現實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接受「一中」(或「九二共識」),必定意味著放棄台獨;但放棄台獨,並非一定接受「九二共識」。

當然,倘若民進黨果真放棄台獨,雖然與大陸要求的「九二共識」尚有一定差距,但無疑將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巨大進步。種種跡象表明,要民進黨短期內完成如此大的轉型確實有困難,但問題是,民進黨總得要邁出轉型的步伐,才能逐步完成自身兩岸政策的最終轉型;否則,大陸方面不可能與之建立正式的互動交流。過去如此,未來仍是如此。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