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在《胡秋原傳》首發式上的答謝詞|胡卜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9月13日,中華雜誌創辦人、中國統一聯盟榮譽主席胡秋原先生铜像揭幕儀式在湖北黄陂長樂園舉行。次日,海内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新書《胡秋原:從抗戰巨筆到两岸破冰人》。胡卜凱在首發式上做了答謝詞。

 

   裴高才先生這本近40萬字,三易其稿的《胡秋原全傳》,不論在文筆、史筆、史觀、以及結構和風格上,都是一流的作品,作為胡秋原的長子,我代表胡家人,深深感謝裴先生近30年來下的苦功和努力。有了這本《胡秋原》,家父的道德、文章、愛國主義、以及他對中華文化的堅持,必然為後世傳頌。我也希望能有很多年輕人在讀了這本書以後,能聞風而起,繼續發揚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文化。

裴先生這本鉅作中,對家父的志業、家庭、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細節都有深入的刻畫。我在這裡做些補充。

首先,剛剛高才兄問起,家父的著作到底有多少字?家父著作的字數並沒有準確的計算過。父親有很多文章是以社論形式發表,如《中華雜誌》、《中央日報》、和其他的報紙、雜誌的社論;蔣介石有本書也是家父代筆。因此,粗略估算,父親用本名發表的著作大概至少3千萬字;加上不是用他自己名字發表的文章,大概至少有4千萬字。

其次,要談談我的母親。裴先生書中已經談到許多重點,如母親隻身帶著我們四個幼兒從北京一路坐火車到武漢,到廣州,然後從羅湖「偷渡」到新界;如母親主持家計張羅一家九口的生活,如母親在陳海萍女士協助下負責《中華雜誌》30年來的發行工作等等。父親擇善固執,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風,因此,有時會因一些學問或議題上見解的不同,和朋友爭執不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父親和徐復觀伯伯為某個問題在我家大吵;徐伯伯拂袖而去。透過母親的居間勸告和溝通,兩人才盡釋前嫌,言歸於好。類似的例子很多,如果不是母親,爸爸的朋友可能更少了。

裴先生這本大作中,提到「倫敦風波」(253頁)。我在這裡報告一個內幕。早年,國軍經常邀請父親去演講。因而他接觸到一些中、下級軍官。其中有幾位借機會向家父提及他們薪俸微薄;不但生活清苦,甚至難以為繼。父親聽到他們的辛酸後,自然而然的向有關方面反映,也在立法院中透過質詢,要求國防部改善軍人待遇。「倫敦風波」歷經三年,在某將軍因案被捕後,才不了了之。事後有人告訴父親:「當年咬著『倫敦事件』不放的,並非黨、政官員,而是這些軍中大員不滿你『告御狀』,暴露軍中的黑暗面,才借題發揮。高層也樂得順水推舟,希望你少發表一些言論。」這當然是不了解「威武不能屈」的蔣介石一廂情願的想法。

父親著作等身,但內容有如陽春白雪,出版以後,通常在家中堆積如山。就我記憶所及,他在台灣最暢銷的一本書是《同舟共濟》。這本書是雷震被抓了以後,島內一片肅殺之氣,人人自危,《民族晚報》的劉潔先生請家父寫篇短論安撫人心。這篇文章從原定五、六千字的社論型文章,竟然一氣呵成到五、六萬字的專書。連載期間,《民族晚報》的銷路直線上升;印成單行本後,一時洛陽紙貴,人手一冊,至少印了三、四版。對於穩定當時台灣社會情勢,有很大的幫助。

家父最受肯定,也最能代表他思想主軸和學問功力的書是《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它結合了家父的「史觀」、「文化觀」、「政治觀」和「世界觀」。可惜這本書只寫到《秦漢時代》。這本書的《中古篇》發表在《中華雜誌》上,我手邊有他口述該書《近代篇》中,《明代之中國與世界》和《明清之際》的片段。如果有年輕學者願意繼續這方面的研究,我很樂意提供家父的觀點作為參考。

最後,我想談談家父對西方思潮的態度。在《胡秋原文章類編》下,第一類是《文藝哲學科學類》,其中《類編》之六是《西方文化危機與二十世紀思潮》,分上、中、下共三冊。它們的目錄相當於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的課程表,該有的學派和哲學家都有了。

從裴先生的大作中,我們看得出,家父和大多數20世紀初期的青年一樣,對馬克思主義情有獨鍾,從而對一般的西方思潮採取著批判態度。另一方面,家父雖然不是所謂的「傳統派」,但他的確以孔夫子「道統」的弘揚者自居。他通常能夠接受「西方文化」中和「儒家思想」相近的學說。用哲學術語來說,家父比較接近「唯心論」。如果我們從這個脈絡來了解,讀《西方文化危機與二十世紀思潮》這三大本書,就比較容易入手。

 

(作者係胡秋原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