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美衝突走向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周忠菲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大陸推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40周年,也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40周年。這些重要日子的重疊,足以說明中美關係的艱辛與複雜,以及兩岸關係的重要。


本文將討論如下議題,一是中美衝突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大陸下一步是採取行動還是觀望?二是美國的兩岸關係政策,究竟是遵守「一中政策」,維護海峽現狀,還是繼續在海峽問題上扮演挑釁兩岸和平的角色,強化美國影響?三是如何看待未來兩岸關係,這將涉及對過去兩岸關係的反思,問題出在哪裡,怎麼去解決問題?

結論認為:應該從中美關係發展與兩岸關係發展並行不悖的觀點看問題。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越來越掌握在兩岸人民手中。兩岸已經走在和平統一的大道上,這股潮流不可扭轉。

 

中美衝突走向仍然可控

 

回想一下,自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的大起大落可謂舉世無雙。大陸從最初的美國「准戰略盟友」,一路演進到被視為美國的「最大潛在威脅」和「現實威脅」。其中,有對抗、有衝突,但基本格局是衝突可控。這一特徵也被表述為美國的「接觸+遏制」政策。

川普上台以來,其出爾反爾的行事作風,以及美國政治的波濤洶湧。面對中美之間的折衝樽俎,未來中美衝突是否繼續可控,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中美關係的對抗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經濟一蹶不振,財長鮑爾森出訪中國,以及2010年中國GDP趕超日本後,美日在東亞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和2016年推出印太戰略,2018年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貿易衝突,發展到經濟、政治、軍事關係全面緊張,地緣戰略對抗,幾乎一觸即發。而美國認為,中美關係可以通過遏制得到緩和。

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演講中號召「自由民主盟友結成貿易統一陣線,對抗中國」。當日,中國外交部立即進行駁斥,中國對美國的挑釁,不會有半點退縮,中國有戰略信心,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情。緊接著,中國對美國採取了貿易反制措施,在南海等區域安全問題上,中國軍方斷然取消中美防長「2+2」會談。直到新加坡會談後,才實現中國防長訪美和美國軍艦停靠香港。中國這些舉措表明,源於中國自身實力的存在,以及中國對這種實力的正確運用,中美衝突的走向,局部是可控的。

 

中美緩和與美兩岸政策

 

如前所述,中美衝突的未來走向,雖然局部可控,但中美衝突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由中國一方決定。中美關係中的反覆博弈,美國國內反華勢力在兩岸關係上主動「撬槓桿」的作法,說明川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尤其在對台政策上,具有多方謀利的特徵。中國政府認為,中美關係緩和,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有利於維護台海和平。

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對雙方都是考驗。中美都感覺到壓力很大,在經濟復甦、貿易衝突、科技競爭和市場維繫方面,雙方之間均互有所求。這些考慮直接導致2018年底,中美雙方調整貿易談判立場,達成3個月的休戰協議。

然而,2018年年底發生的,華為財務總監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的事件,將中美經濟關係重新拉回到政治衝突的邊緣。中國政府對此採取了堅決的反制行動。加拿大、美國、中國各自對這些信號的解讀,將影響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增加美國對台政策的未知數。

在政治反應方面,美國國內政治中,主張把中美關係拉回冷戰軌道的勢力,重新抬頭。這股勢力將中美衝突視為其集團勢力的發展「機遇」。他們甚至動用媒體資源,將中美經貿矛盾「上升到地區經濟合作與安全防衛層次」,宣稱中美將出現「以地緣爭奪為背景的全面衝突」,目的是強化美國對兩岸的干涉。近日美國媒體和台灣親綠媒體大肆渲染大陸軍機巡航東太平洋、美國政要給民進黨「打氣」,暗示「美國不會解除與台灣的夥伴關係」,指責大陸「破壞海峽和平」等,就是明證。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撰文,指責「中國政府成功干預台灣11月舉行的選舉」。他甚至直言:北京的目標是在台北換一個「比她(指蔡英文)好控制的領袖」。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則指出,過去40年,美國在「一中政策」架構下,「令台灣問題不成為美中衝突領域方面,做得不錯」。他強調「如果繼續擺弄一中政策,將會產生問題,引發雙方的誤解」。其他信號有AIT前台灣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喬治城大學中國中心沈大衛等人的講話。共同特徵是一方面「告誡台灣」,一方面向中、美政府「喊話」,指責川普政府缺少對華政策專家,而其真實目的是「確保美國在兩岸事務上的干涉權」。

大陸對美國政客與學者釋放的「美國有可能放棄修昔底德陷阱」,放棄「中美必有一戰」等說法,基本認可其「積極意義」。中國傳達出「不會追求取代美國,並將盡力避免與美國公開對抗乃至發生戰爭」的信號;強調中國將扮演「初級超級大國角色」。未來的「美中兩極世界」不是「處於世界末日的戰爭邊緣」,而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不穩定的和平時代」

 

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

 

中美關係緩和,無疑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40年來,兩岸在交流、交往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親和力,以及兩岸經貿關係高度的互補性,所產生的實實在在利益,正在深刻改變兩岸。11月24日台灣縣市長的選舉結果,就是一例。

那麼,美國是否意識到,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操控能力已經遇到挑戰了呢?如前所述,美國政客對兩岸關係說了一大推「違背現實」的胡話、酸話,但他們骨子裡也清楚,兩岸關係的主動權開始向大陸偏移。這種趨勢,美國難以阻擋。美國要想繼續對兩岸關係「巧取豪奪」,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容易。

展望未來,如果川普政府在中美關係上接受「美國霸權的冷戰後過渡期已經結束」,中美之間的「兩極分化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回歸」這一類對華建制派的主張,那麼,川普政府有可能改變挑釁性的兩岸關係政策。相反的,如果川普政府仍然不放棄「美國天下無敵」的獨霸作風,那麼,美國繼續在「一個中國」框架上旁敲側擊,在地區安全上拉住日本和台灣「做足文章」,就會遭到中國強有力的抵制。

可以預見,中國不會懼怕美國反華勢力當道,絕不會放鬆維護兩岸和平的警惕,也絕不會容忍美國反華勢力與台獨勢力勾結,繼續催生兩岸的長期分裂。

 

兩岸對中美關係影響大

 

從中國最近採取一系列後續行動的反應來看,中國認為川普政府或早或晚,將回復到穩定中美關係的戰略選擇。此外,中國也表現出積極應對挑戰的態勢。比如,世界經濟的不穩定、今年美國經濟可能出現放緩、中國自身由於結構調整,今年也可能是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年等;其中,包括應對中美關係的短期起伏。但中國的政策重心將放在建設中國有特色的發展模式。

兩岸關係上,近期民進黨的盲目舉動,顯示他們並不瞭解中美關係出現的實質性變化,也看不清兩岸一家這個以血緣為基礎的事實,是任何國際顛覆勢力難以改變的。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果說明,兩岸關係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正如大陸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一文所指出,未來大陸的對台政策將更加重視對台海形勢主導權和主動權的把握,更加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包括對「獨台」分裂勢力的批評與遏制。在對台優惠政策上,將更加細緻,包括在全球化格局下,布局兩岸經貿關係,從長計議,有的放矢,改變過去粗放式地扶植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缺乏後續成效評估等不足之處。以市場為導向,實現兩岸雙贏。

可見,中美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但兩岸因素的權重在中美關係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台灣民眾已經並將繼續作為大陸改革開放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並從中受益。展望前景,今年將是兩岸關係充滿希望的一年。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