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民調的選舉預測功能可信乎|曲兆祥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7月以來,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韓國瑜的民調支持度一路下滑,造成許多韓粉焦慮,因此強烈質疑民意調查的可信度。本文告訴你民調真的可信嗎?如何分辨真假民調?

 

在當前的台灣選舉政治裡,民意調查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重要到甚麼程度,幾乎是吉普賽女士手中撫摸的那顆水晶球,它可以預測未來,未卜先知,這能不被崇拜嗎?奇怪的是,民調最基礎的學科訓練不過就是統計學。民調原本只是一項評估當前民意喜好度的統計工具,卻被「政治產業」的工作者操弄把玩,終於賦予了工具神一樣的地位。

這就像中國傳統的「易學」,原來只是人生哲學的一種哲理和生活態度,預估人的行為與人生吉凶的互動性,但易經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占卜吉凶的神祕工具,演變至今,根本沒多少人在意易經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民調其實比不上易經那樣艱澀,但它被異化的程度卻有點相像。

民調原本只是工具

本質上,民調只是一種應用統計學的衍生工具,它被當代科學廣泛運用,尤其是社會科學,因為量化工具的缺乏及量化資料累積不足,因此二戰後的美國社會科學家開始努力建構量化資料,這些資料必須有實證的基礎,因此發展出調查工具,開始大量積累數據,以建構、充實資料庫。當時剛好電腦和傳播科技快速發展,因此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途徑蓬勃發展,調查技術快速進步,調查被運用到商業行銷、社會工作、新聞傳播等各領域,積累了不少令人驚豔的成果。

美國在1960年代開始在選舉上啟用民調,至今已有半世紀以上的經驗。台灣1980年代引進這項技術,隨著民主化的步調,民調的技術逐步成熟,而且開始發展成一種產業,成為服務業項下的一個新興產業。2000年之後,民調專業公司又開始與公關公司、商業行銷等行業結合,形成一個產業鏈,雖然產值沒有大到嚇人,但其重要性卻不能小覷。

民調已被異化

當民調越來越受到重視時,這項本質單純的工具也開始被異化,許多人和產業開始誇大這個工具,拿著不知從哪裡做出來的數據開始唬弄,越唬弄還越有效果,沒多久,社會上就充滿一種對民調數據的迷信,凡是掛上民調數據,尤其是一些知名調查公司的調查數據,就可以唬弄一缸子人,大家相互學習的結果,也就讓社會大眾莫衷一是,渾渾噩噩,不知其所以然。

政治人玩民調越玩越精

2000年總統大選,是台灣選舉政治玩弄民調的第一個高峰,當時是第二次總統直選,卻首次呈現「三角督」的局面。選戰末期某黨候選人選情不佳,為激化棄保效應,在投票前幾天公布一份事後被指稱是假民調的數據,結果造成另一位可能勝選者落敗。這起事件在台灣選舉史上是一件重要案例,而且後來促使立法院修改選罷法,限制民調機構在選前一定期限內不得公布民調資料。

但此事並沒有讓民調在選舉的過程中失去重要性,相反的,卻越來越受重視。原因是操縱這個工具可以獲得的政治利益實在太誘惑人了,相關的經濟利益也讓人難以抵擋,於是越玩越大,越搞越離譜。現在離譜的程度,已經到了兩大黨居然用民調結果作為提名的唯一決定標準,這幾乎與用易經占卜的結果來決定用兵與否,一樣令人難以想像。但數千年前的古人因沒有科學工具,所以只能運用八卦占卜,當代人用民調作為提名的唯一依據,就叫人匪夷所思了。

既然如此,那民調就絕不可信了?其實不然。民調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像易經一樣,雖然是幾千年前老祖宗的遺留智慧,但至今仍有許多人對此喜好不已,而且在很多方面還被不少人運用。孫子兵法也是一樣。現在書店架上還可以看到不少易學、商場易經、商場孫子兵法等應用類創作,這表示,前人智慧還是值得學習。同理,民意調查絕對有它的價值。不過,必須聲明一件事,這裡所說的有價值民調,是未經動過手腳的「真民調」,不是假民調。

如何分辨真假民調

民調既然有真有假,那又該如何分辨真假?老實說,這個題目很難回答,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應答。但讀者掌握一個訣竅,就稍可分辨真假:看誰發表?何時發表?以及為何發表?累積幾次選舉經驗,大致就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了。還有一個心態,千萬不要只選擇相信與自己想法一致的民調,偏聽、偏信是會扭曲事實的。接下來,請大家找幾家您信得過的民調機構,然後挑一段特定時期,比較一下各候選人的民調趨勢圖,真相自然會浮現在您的腦子裡了。

 

(作者係師範大學東亞系兼任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