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經濟都處於亟需調整的關鍵時期,大陸提出了具有宏觀思考的創新戰略,對台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台灣如何做路徑選擇將是未來榮枯的關鍵。
大陸發展策略的創新重點
大陸近年進入了新的經濟發展調整時期,本質是經過30多年的高增長期後,社會經濟結構出現種種不適應的問題,需要進行新一輪的改革調整。面對這些挑戰,大陸政府通過冷靜分析,深入思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發展戰略,其中最具震撼力與影響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一帶一路戰略。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向各國發出共同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呼籲。2014年5月正式提出了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構想,即一帶一路戰略。這一戰略的重點是以大陸經濟活力為支撐,以中國向外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出發點,以建設便捷的經濟走廊為依託,搭建共同參與的開放平台,通過互聯互通,實現促進各國共同成長的目標。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大陸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的主要內容,為大陸經濟發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礎,更是大陸謀求擺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體系,創建獨立的經濟產業運作體系的重要嘗試。
二是創設亞投行。創設亞洲基本設施開發銀行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配套措施,於2013年10月由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旨在以中國大陸雄厚的外匯儲備為後盾,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助推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助推一帶一路戰略運作。2015年6月底中國等57個國家簽署建行協定,簽署國既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發達國家,也包括東南亞、南亞、中亞等發展中國家。
三是制定製造業2025規劃。2014年初,中國工程院首先提出了2025年進入製造強國行列的指導方針和優先行動方案,隨即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與國資委著手聯合編製《中國製造2025》規劃,以堅持製造業是大陸的優勢產業為前提,以推動大陸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為手段,以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為目標,以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品質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以體現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為主線。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人大會議上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將規劃綱要定位在國家發展戰略層次。
大陸新發展戰略的啟動,顯示大陸政府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也是目前大陸經濟實力的體現,因此得到周邊相關國家的熱烈回應。對台灣來說,大陸的調整與創新是挑戰,更是機會,台灣發展戰略不能不做出相應調整。
台灣經濟與兩岸關係困局
台灣經濟近年明顯放緩,2008-2014年經濟增長率只有3.4%,甚至還不及2000-2008年的4.1%。其直接後果有兩個,一是收入增長緩慢,實質收入衰退。2007-2014年間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受雇人員平均薪資增長6.6%,而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9.3%。二是中、青年失業居高不下,2014年台灣失業率已從2009年的5.85%降為3.96%,而15-24歲年齡段的失業率仍高達12.63%。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當局施政產生兩方面的壓力,一是迫使其將有限的財政資源更多的用於社會福利,二是難以確定改革戰略,準確把握調整力度。
台灣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即製造業無整合、服務業缺品牌。台灣經過幾十年的代工模式發展後,目前製造業專精於零部件生產,但仍缺少原創技術專利,整合型終端產品依舊不足,檔次不高。而占台灣GDP近2/3的服務業,更缺少知名品牌與規模,內向型企業占了多數,經營者缺少國際競爭的眼光與膽魄,僅僅滿足於對台灣市場的爭搶,最多只能在大陸和華人華僑占有經濟優勢的東南亞地區一展拳腳,無法貼近歐美市場的需求,占領世界高端的消費服務市場。
與此同時,兩岸關係也進入了新的和平發展時期。七年多來,兩岸兩會簽署了21項協議,經貿與人員文化交流迅速擴大,但隨著兩岸協商進入所謂深水區,兩岸發展路徑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即缺乏政治互信基礎的問題日益凸顯。近一年多來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現象,諸如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兩年後仍無法生效,而貨物貿易協定協商舉步維艱等,最凸出的現象是去年爆發帶有鮮明反中特色的3.18學運,在台灣至今仍得到社會輿論的偏袒維護。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台灣社會對社會經濟趨於停滯,生活改善放緩的強烈不滿,而集中表現在對兩岸和平紅利分配的不滿。兩岸服貿協議中,大陸對台灣的開放幅度遠大於台灣對大陸的開放,但台灣依然有部分受到衝擊的產業代表鼓噪協議不公,而社會也從同情轉向認同這些相對邊緣產業的觀點,進而否定兩岸服貿協議意義的結論,從而拖累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
兩岸關係出現新變局,歸根結底,仍是台灣對其發展路徑認知的嚴重分歧所致。這種分歧在政治上表現為藍綠惡鬥,其爭論焦點就是要不要通過擁抱大陸,發展兩岸關係來創造台灣新的發展生機。去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島內社會流行著要終結藍綠惡鬥局面,結果是藍敗綠勝,實際上絲毫沒有結束藍綠分野的根源。只要台灣社會沒有對未來改變做好徹底的準備,那麼惡夢就不會終止。
台灣經濟兩難終須一決
當今世界大勢一方面是大陸快步疾進,正改變著東亞乃至全球的經濟格局,一方面是歐美日深陷發展瓶頸。值此變化時刻,台灣卻一味苛求從為時尚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中能分得更多紅利,渾然忘記了整體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上個世紀60、70年代,台灣抓準了世界產業變遷的脈博,為其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如今世界經濟格局同樣正發生深刻的變革,台灣如錯過、喪失其中所賦予的機會,必將日漸沉淪。
台灣社會已進入中等發達地區,對固有的發展路徑已經產生嚴重依賴,經濟與產業轉型步履艱難,實現向上躍升的難度加大。鑒於現實可能性而言,台灣未來無外乎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繼續依賴歐美日,加入TPP是其中重要的選項,二是拓展大陸市場,背靠大陸,積極加入RCEP等區域性經濟組織。
實際上,台灣想繼續往昔單純面向歐美的發展路徑已經不復存在,第二條路徑實際上早已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台灣社會雖然因為受到過去成功思維的局限,在少數政客別有用心的操縱下,持續抵制這一趨勢,這也正是台灣經濟增長動力趨弱的外在因素。
兩難之中終須一決,台灣是要調整航向,自覺地擁抱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增長,還是抱殘守缺,繼續坐待美日經濟的再創輝煌。前者也許需要台灣屈尊降貴,開放心胸,但卻是台灣經濟振衰起敝的不二選擇。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