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跨越時代、為歷史補白─陳逸松和他的時代|吉心如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1月21日,野薑花公民協會籌備處在台北市公務人員人力發展中心舉辦了一場「跨越時代、為歷史補白─陳逸松紀念展、座談會暨新書發表會」,邀請到許介麟、陳翠蓮、黃文源、林深靖等學者及社運工作者追思陳逸松,以及其時代的社會運痛和學運。紀念會後,《陳逸松回憶錄》的作者曾建民及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覺出席了新書發表會,為與會者介紹陳逸松其人其事,以及新書的撰寫角度。

1920年代國際主義盛行於全世界,其關注階級壓迫的論述鼓舞了弱小民族尋求抵抗統治者的利器。在這一波左翼思潮內化的過程中,台灣知識份子開始找尋民族解放的機制,於是政治、社會運動團體陸續成立,以作為抵抗殖民統治的手段。

1928年陳逸松進入東京大學法學部政治科就讀,隨即加入具有左翼色彩的「東大新人會」,陳逸松的社會主義理想,使得他成為左翼運動的同情者,以至於兩度遭日警逮捕偵訊,第二次是為掩護好友,台共領導者蘇新返台而遭到入獄刑求。

陳逸松東大畢業後,通過日本辯護士高考,在東京執業律師,期間參加「自由法曹團」及「日本社會運動犧牲者救援律師團」,義務為日本工人、韓國工人、日本農民、及與社會運動有關而被捕的人士辯護。

1933年陳逸松返回台灣,在台北大稻埕開設「陳逸松法律事務所」,為台灣鄉親爭平等權利。1935年以最高票當選第一屆台北市會議員,是最年青最敢言的議員。在日本戰爭動員体制的皇民運動時期,他抗拒皇民化,拒改姓名,想方設法維護台灣人的傳統文化。且出資與作家張文環、王井泉一起創辦《台灣文學》,與西川滿等的皇民文學對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初受返台的台灣義勇總隊副總隊長張士德之命,陳逸松組建「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台灣區團部」,擔任台灣區團部主任,並兼任台北區團主任。「三青團」吸引了日據期從事社會運動、民族運動的青年加入,包括楊逵、簡吉、謝雪紅、蘇新、吳新榮等進步人士都擔任了三青團的幹部。「三青團」迅速發展成台灣最大的人民團体,在陳儀抵台之前的70多天過渡期裡,三青團扮演了看守政府的角色,在維護國有資產、維持社會秩序和治安、戰後重建及排除日本舊勢力破壞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1945年10月,陳逸松與蘇新、陳逢源等人成立了「台灣政治經濟研究會」,討論光復後所面臨的金融、糧食等問題。另外,創辦《政經報》,這是光復後第一本白話文雜誌,發揮了重建台灣文化和臧否時政的作用。

陳逸松因曾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主席,而在後來的「清鄉」中成為國民政府通緝的對象,幸得同宗鄉人的幫助而倖免於難。接下來的白色恐怖讓人人自危,更讓陳逸松對國民黨的統治感到失望。1964年,基於為台灣培養政治人才的願景,以黨外身份出馬競選台北市長,政見中首倡解除戒嚴、實行民主憲政,可惜曲高和寡而敗選。

1972年陳逸松離開故里,經日本前往美國探親。經過日本時應旅日僑領之邀,曾寫過一封關於大陸對台政策的建言函,未想此函獲得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重視,透過管道邀請陳逸松於1973年4月赴大陸訪問。兩人數次長談後,周恩來邀請陳逸松在大陸定居,擔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以協助中國修訂憲法。

在大陸10年的期間,陳逸松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定,保護人權的條款也因此得以寫進影響十餘億人的法案之中。

1983年後陳逸松定居美國,但仍持續以政協常委的身份提供修法的建議,直至1992年卸任為止。1997年陳逸松終得以擺除黑名單的陰影,以90高齡再度回到闊別25年夢寐魂牽的台灣家鄉探訪親友。2000年病逝美國休斯頓,享年94歲。

另外,主辦單位還舉辦了「陳逸松圖片、音像、圖書展」,從10月24日展覽至12月31日,地點在延平南路26號撫臺街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