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投票率高達84.59%的蘇格蘭公投結果出爐,55.3%的民眾反對蘇格蘭從英國分離,支持者占44.7%。
與蘇格蘭公投相比,今年3月的克里米亞公投也是以統獨為議題的公民投票,投票率高達83%的克里米亞公投中,97%的民眾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獨立,並立即申請加入俄羅斯。
所不同的是,前者目標是從英國分離出去,後者目標是與俄國統一起來。最終結果類似,都保持或實現了國家統一的局面。回顧這兩起公投案例,可以有以下反思:
第一,政府的治理能力與國家建設是國家統一的關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文德修得好不好,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得好不好,國家形象好不好,軟實力強不強,是民意是否支持國家統一的根本因素。文德修得不好,雖來之,亦可走之。為政者不可不慎。
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各種建設飛速發展,全球政治影響力驟然增強,蘇格蘭也於1707年接受了國家統一。但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不再具有日不落帝國的政治影響力,其原來管轄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印度、緬甸等地區,紛紛建立與其關係或遠或近的獨立主權國家,蘇格蘭的國家分離活動也重新活躍。認為獨立後的蘇格蘭:一是有更多的自然資源分配和經濟自主權而更加繁榮;二是可以借此保持甚至提高養老金和社會福利,控制社會公平度下降和收入差距拉大趨勢;三是政治上擺脫英國中央政府強加給蘇格蘭的「不公正、不民主」待遇;四是滿足蘇格蘭人歷史遺留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這些要求,在英國強盛時期並不會成為國家分離的訴求。
俄國在彼得大帝後國力蒸蒸日上,1783年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後來的蘇聯於1955年通過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
蘇聯解體之際,俄羅斯國內混亂,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獨立國家烏克蘭的一部分。但在俄國總統普丁「重振俄羅斯」後,俄國在綜合國力與世界政治地位方面均大幅改善,俄國政府能夠得到多數克里米亞人的擁護。俄國文化對克里米亞的影響也一直占主導地位,絕大多數居民只講俄語,俄文報刊雜誌比烏克蘭文的多20倍,只有7-9%的克里米亞人看基輔電視台的節目。俄國憑藉其對當地的綜合影響力,於2014年3月通過公投,實現對克里米亞的國家統一。
第二,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雄厚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根本保障。英國的全球影響力雖大不如前,但畢竟仍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經濟軍事力量可觀。英國政府憑藉對蘇格蘭的經濟影響,對公投結果發揮了作用。正如公投前英國首相卡麥隆所警告的,如果蘇格蘭獨立,蘇格蘭人將「不再有英國養老金,不再有英國護照,不再有英國英鎊,不再有一個統一的保護自己的軍隊」。普遍認為這些現實問題影響了蘇格蘭選民的投票意向。
俄國在統一克里米亞時,也展現了強大經濟、軍事實力的重要作用。西方國家雖然對俄國統一克里米亞實施經濟制裁,卻無法擊垮俄國經濟,從而改變俄國政府的決策,相反的,俄國還有能力對西方進行反經濟制裁。軍事上更是如此,在普丁下令接納克里米亞加入俄聯邦之後,美國宣布排除軍事干預危機的可能,歐巴馬強調要用外交手段解決克里米亞危機,稱「即便是烏克蘭,也明白美國捲入與俄羅斯軍事衝突,無論對我們還是烏克蘭,都是不利的。」
第三,政府應有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意志。雖然國家無論統一還是分離,都只是人們追求福祉的治理模式,但社會秩序對集體福祉十分重要。如果任何地區或集團都可以根據自身利益分離獨立,邏輯上將會出現天下大亂沒有秩序的局面。中央政府基於歷史與現實的需要,有責任在保障與增強民眾福祉的同時,維護或實現國家統一。其責任感和意志力越強,對國家統一越有利。
蘇格蘭在1997年取得高度自治權後,英國中央政府又做讓步,允許其進行獨立公投,並同意將公投選項由原來的3個減為2個,去掉「不獨立但增加自治權」選項,英國政府不夠堅決的態度其實增大了國家分離的風險。後來在投票前後態度趨於明確和強硬、英國女王和首相紛紛表態,是避免國家分離的重要因素。
俄國政府在克里米亞出現國家統一的有利時機後,表現出果斷而堅決的維護統一立場。克里米亞公投結果剛一公布,不待各方觀望,普丁立即與克里米亞簽署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條約,向議會上下兩院發表電視演說,宣稱「克里米亞這片戰略要地應當處於強大而穩定的主權之下,而在今天,這一主權國家只能是俄羅斯」。
第四,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可能危及國家統一。蘇格蘭獨立公投最主要的訴求就是經濟利益,據英國媒體報導,由研究機構TNS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民眾認為經濟因素是蘇格蘭分離與否的首要因素。公投結果支持分離的民眾未過半,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國核心政治人物發表了聯合簽署的承諾書,保證只要蘇格蘭不分離,蘇格蘭議會可立即獲得更多的經濟權力,包括稅收權和國民醫療服務開支的自主權,且與英國各地公平共用資源和機會、國防安全、經濟繁榮與公民福利。
而俄國政府統一克里米亞後,立即將當地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提高至俄羅斯的平均水準,這個費用在俄羅斯的預算中微不足道,卻大受克里米亞民眾的歡迎。證明處理好經濟問題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舉措。
更大範圍看,近年來在歐洲盛行的國家分離主義,諸如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比利時的弗拉芒、義大利的威尼斯、德國的巴伐利亞、法國的科西嘉等地區,大部分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不願受欠發達地區的拖累,國家發生經濟或債務危機時尤為明顯。
可見,中央政府有責任處理好不同地區間的經濟均衡發展與利益公平分配,同時要注意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依賴,使之難以切割。
第五,政府在維護國家統一時須尊重和照顧好當地民眾的情感。英國首相卡麥隆對蘇格蘭民眾採取動之以情的策略,公投前說:「我們由衷地請求你們選擇在一起,選擇留下。請投票拯救我們的英國。」公投後立即在演講中表達清晰的立場:「結論無可爭議,也不會重來,我們已經聽到了蘇格蘭人民的堅定願望。」
俄國在統一克里米亞時,普丁也強調「讓克里米亞人民自古以來頭一回決定自己的命運……我們將會滿懷尊敬地對待居住在克里米亞的少數民族。」即使在軍事力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依然低調行事,沒有流血衝突,在大量烏克蘭軍人投降之後,普丁演講稱「感謝烏克蘭的軍人,他們為數不少,一共有22,000全副武裝的士兵。我想感謝你們沒有用流血來解決問題,沒有用血沾汙了自己。」普丁也對烏克蘭人民說:「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想傷害你們,不願傷害你們的民族感情,我們始終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
在很大程度上,中央政府的柔性表態可以化解敵意,為實現國家統一的長期目標奠定民心基礎。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經濟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