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大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對「人口紅利」的逐漸褪色和國際社會的激烈競爭,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其中,肩負國家發展戰略的各類經濟新區建設在大陸各地發展極為迅速,使得經濟結構轉型也在悄無聲息中逐步推進。因此,觀察大陸的各類經濟新區發展,有助於把握其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的經濟走向。
新區建設概況
在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大陸以各類經濟新區建設為手段,通過在各地推進試點改革來刺激整體經濟發展,進而實現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自2005年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來,近年來在大陸各地興起的國家級新區建設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參見表1),這些經濟新區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城市內部的經濟新區。主要是在一些特大型城市、省會城市及地級市設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其主要目的是配合國家長遠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計畫,比如設立浙江舟山新區與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密切相關,而重慶兩江新區則是探索統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內陸開放高地的經濟發展經驗。
二是城市之間的新區建設。主要是在特定區域範圍內,以若干核心城市為紐帶,在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下,大陸政府有意識地促進不同城市之間的一體化效應。比如以西安和咸陽為中心設立的西咸新區,就是在兩個距離較近的城市間規劃新區建設,進而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同城效應。
三是跨區域的經濟試驗區。主要是基於各地發展特色和國家具體戰略定位,同時也為打破行政區隔對經濟發展的束縛,先後設置了多個經濟試驗區。比如黃河金三角經濟區包括河南省三門峽市、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和陝西省渭南市,這種跨省域範圍內的經濟整合,主要是為了探索落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尋找出路。再如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戰略定位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表1:近年大陸設立的各類國家級經濟新區舉例
城市新區 |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廣東南沙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甘肅蘭州新區、陝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 |
經濟區 |
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金三角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
改革試驗區 |
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驗區、瀋陽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試驗區 |
注重區域平衡
經濟發展需要資源、人流和物流的有效集聚,需要打破行政束縛,這就離不開特定區域建設作為承接載體。在大陸各地的國家級經濟新區建設中,承擔不同功能定位的區域經濟組織發展具有明顯的分工特色,並強調不同區域的相互平衡。
一是整體範圍的平衡。由於經濟基礎和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別,具體可區分為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和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正是由於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工資收入水準、教育醫療衛生條件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經濟發展出現了兩極化效應。一方面,大陸各地人流和物流紛紛湧向東部沿海的發達城市,這些城市在外地務工人員的帶動下呈現出持續繁榮的景象;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內陸地區,由於工資水準較低,難以吸引當地勞工的就地轉化,造成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進而導致地區差距愈拉愈大。因此,大陸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先後在中部地區設立了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在西部地區設立了以四川東部和重慶為主體的成渝經濟區等,其根本目的是尋求在整體範圍內促進經濟發展的平衡。
二是不同民族的平衡。針對大陸多民族共存的發展現狀,促進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是一項基本國策。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陸注意發揮民族地區的區位特點而予以開發。比如設立的北部灣經濟區就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主體,是大陸的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主要目標就是利用海陸交通的區位優勢,提升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水準。再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提出建設寧夏沿黃經濟區,其主要目標就是結合區內主要城市沿黃河分佈的特色,以打造「黃河金岸」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思路。此外,西藏的藏中南地區、新疆的天山北坡地區都被大陸納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三是區域內部的平衡。為打破各地經濟發展中的孤軍奮戰和同質化競爭的狀況,大陸在各類經濟區域內部,強調不同地區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差異化,實施各類重點產業分工協調的發展戰略。比如在發展較為成熟的「長三角」經濟區內部就存在著不同功能定位,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為副中心,來引領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再如在武漢城市圈的建設過程中,利用武漢的區位優勢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進而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平衡。此外,位於西部地區的成渝經濟區則以成都和重慶為雙核心,主要任務是通過川渝地區的經濟合作,進而帶動和輻射長江上游及西部發展。
追求永續發展
在經濟規畫和戰略布局中,大陸重視發展的連續性和持久性,而不再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一方面,強調因地制宜。在各地經濟新區的功能定位上,大陸充分考慮各地的發展特色,並賦予其相應的戰略任務。比如以平原地區為主的中原經濟區,注重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形成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是基本目標之一;而對於同樣位於中部地區的安徽省,則結合其靠近蘇浙滬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優勢,將皖江經濟帶建設與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區結合起來。此外,對於長江中游的湖南和湖北兩省,在長株潭城市圈和武漢城市圈的建設中,則將其定位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另一方面,重視環境保護。在經濟新區建設的過程中,大陸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甚至將環境資源的恢復和發展作為設置經濟區的首要任務。比如以中部資源大省山西為主體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示範區,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如何將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結合起來。再如以長江中游省份江西為主體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視發揮潘陽湖的「綠心」作用,強調對水體和濕地的保護。總之,在大陸「一盤棋」的經濟戰略布局下,各類經濟新區承擔著不同的國家發展戰略,這種以局部帶動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式,必將對其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