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美國永遠只有自己的利益|高靖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美國1970年代打開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無非是想利用北京,作為解決蘇聯問題的槓桿。40年後的今天,川普政府出現友台的聲音,美國國會通過許多友台的法案,其實也是以台灣為槓桿壓制中國大陸。

 

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關係,總以為共產圈是鐵板一塊,因此改變原先政策,重新與從大陸撤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積極往來,但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陷入中南半島的越戰泥淖,無法自拔,隨著西方國家殖民地紛紛獨立,第三世界力量出現,國際局勢劇烈轉變,到了1970年代,因為中東問題而來的能源危機,以及國內通貨膨脹,讓美國的國際地位面臨重大考驗,美國要自越戰脫身,又得在國際上解決美蘇對峙的核武危機。

 

美國在不同階段利用兩岸

 

北京與莫斯科1960年代起了嫌隙,鬧了十多年,越鬧越僵,珍寶島事件衝突弄到雙方劍拔弩張,雙方都認為對方會發動戰爭。在這個當口,美國利用中蘇矛盾,從尼克森總統時期開始,積極發展美中關係,無非想藉中蘇矛盾,試圖找到解決美蘇矛盾的契機,美中關係成了美國用來對蘇聯產生壓力的槓桿。

40年過後的國際環境早已大不相同,美中雙方的矛盾不亞於早年美蘇爭霸的矛盾,美國藉貿易問題開始對北京施壓,亦藉此與西方盟國建立圍堵北京擴張勢力的聯盟。這時,美方注意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執政,正好提供了美國打台灣牌的機會,便似有若無地對台灣表達善意,透過國會通過友台法案,以及美國政府親近台灣的論述,皆是利用民進黨政權與北京當局的矛盾,以在北京後院放火的方式,向北京施壓。

美國此時對台灣的眉來眼去,不過是藉機調戲北京罷了,以追求美國的利益為最優先,美國並非真的支持台獨運動,因為台獨成真的話,等於最後攤牌,台灣對美國來說,反而失去槓桿運用的價值。

 

美國曾放棄台灣拉攏大陸

 

考查美國國務院的公開檔案,可以看到,美國當年如何放棄台灣,追求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從這些歷程看來,對照今日,更能讓我們理解美國的涉外政策,其不變之處在哪裡。

卡特在1976年擊敗福特,19771月上任。當時華府與台北的外交關係已岌岌可危,美國不論共和、民主兩黨執政,都熱衷與北京發展關係,卡特就職不久後,很快就安排與北京方面的代表見面。

美國國務院的檔案顯示,197728日,卡特與北京派駐華府的聯絡處主任黃鎮會談,這是卡特第一次與中方人員會面。卡特說「上海公報」是中美關係的基礎,黃鎮回應違背「上海公報」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卡特也表示,在解決中東、南部非洲、裁減武器、恢復和平、確保安全,尤其是在西太平洋等問題方面,雙方應該分享資訊與想法。黃鎮說,彼此確有很多共同點,例如,雙方都必須面對蘇聯的擴張主義與侵略。

卡特與黃鎮的對話,並沒有超越尼克森以來美中進行對話的基礎,雙方尋求合作,尤其在面對蘇聯這個對手方面,美國要將北京拉到己方,增加對蘇聯交涉的籌碼。

 

斷交後仍緊緊控制台灣

 

幾個月後的1977730日,卡特召集了國務院、國防部、國安會相關人員開會,根據這場會議的紀錄,國安會幕僚奧森柏格說,美國在台灣繼續存在,對中國大陸是有幫助的,我們可以不讓台灣發展核武,阻止台灣與蘇聯發展關係,也不能讓台灣獨立。卡特不解,詢問奧森柏格意所何指。奧森柏格說,美國在台灣像是個控制閥,如果台灣現在宣布獨立,《防禦條約》就會失效。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補充,不鼓勵、也不促成創造一個獨立的台灣,並應說明,美國不承認一個獨立的台灣。

這場會議顯示美國政府的態度,是在放棄中華民國的外交承認後,仍不放棄對台灣的控制。美國對台灣緊抓不放,一直持續到今天,其中防止台灣倒向蘇聯,不允許台灣有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美國真正的考慮。也就是說,雖然美中雙方有「上海公報」,乃至於後來的「建交公報」,但在台灣問題沒有獲得解決之前,美國不願意放棄對台灣的政治影響力。過去40年來,從美國介入台灣核武發展,到台灣不敢有自主的外交政策,一切以美國馬首是瞻,都可以看到美國牢牢掐住台灣。

卡特與中方人員在2月的第一次會面過程中,卡特用了許多時間談論美蘇核武談判問題,黃鎮亦對蘇聯持續自1960年代以來的敵對態度,顯示美中雙方對於蘇聯問題有大致相同的立場。尼克森時代的外交操作,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是在與北京建立穩固的關係後,可以使美國對抗蘇聯的第一線,由大陸的太平洋沿岸推進到外蒙古邊界。

 

美蘇關係才是美最高利益

 

儘管華府與北京的關係持續推進,一直到1979年雙方關係正常化後,往訪非常熱絡,但卡特政府內部開始有不同的看法。國務卿范錫雖然認同推進美中關係,但對美國戰略政策有向中方傾斜的跡象,而非過去十年來的平衡策略,表達了嚴重關切,他說這個傾斜可能會造成嚴重問題。

1979918日,范錫提交一份備忘錄給卡特。范錫表示,積極推進美中雙邊關係與擴大全球合作的領域有重大利益,也使得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更加正常化;尋求防堵蘇聯在包括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等世界上有紛亂的區域獲得戰略優勢,我們也有重大的利益。在某些方面而言,美中的全球或者戰略利益,是平行的;雙方也會在聯合國或是其他地方緊密合作,追求共同的目標。

范錫認為,這不代表美國應該與中國大陸建立軍事安全關係,因為這可能最後會朝靠攏中方移動。此政策意味著我們放棄希望與蘇聯改善關係。若造成這種印象,不只會增加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會使歐洲與日本等盟邦,認為我們突然有重大的政策轉變。范錫主張,平衡的三邊政策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必須建立在以下特定基礎上:(1)對莫斯科與北京的關係,必須比莫斯科與北京雙方之間的關係更好。(2)中蘇的武裝衝突不符合美國利益,目前中蘇的敵對狀態如果結束,也不符合我方利益。(3)與中方的關係,包括安全關係的可能性,可以讓蘇聯的行為收斂。但我們被迫或進入這個安全關係,就可能失去這個槓桿。(4)我方的中國政策雖可促成中國與西方靠攏,但不應該排除或減少美蘇關係改善的機會。

由於當時的副總統孟岱爾剛結束訪問大陸的行程,卡特政府考慮派國防部長布朗隨後訪問大陸,范錫認為,在中方仍無重要人士回訪的情況下,並不妥當,尤其在美蘇核武談判處於僵局下,安排布朗訪問大陸活動,可能會強化蘇聯的疑懼,懷疑美國要建立一個對抗蘇聯的聯盟,另一方面,中方也可能解讀美國打算要與他們建立軍事安全關係。

 

台灣不該錯誤解讀美政策

 

范錫的態度,無非顯示美國雖要借助北京力量牽制莫斯科,但卻要避免過度倒向北京,解決蘇聯問題才是美國最大的問題,如今美中關係的推進,美國利益仍然是最高考量。從卡特政府以降,歷經雷根、布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川普歷任政府,美中關係持續演進,直到北京的力量無法再被忽視,川普政府為鞏固他們認為鬆動的美國領導地位,美中雙方的摩擦升高,這時台灣也成了美中展開鬥爭的一個可運用的籌碼。

美國的態度至為明顯,台灣不該錯誤解讀來自美國國會,甚至美國政府的許多訊息,儘管有那些友台法案或決議,美國卻不能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或允許台灣獨立建國,美國對於一個沒有外交承認的國家展現許多友善姿態,似乎是很大的善意,但其實禁不起深入思考,美國只要與台灣結成同盟不就成了,但美國沒有,美國介入兩岸關係,無非是要使台灣為其所用,而非考慮台灣的未來,一旦美中關係趨緩,台灣又將被美國擱置一旁,畢竟美中的利益遠遠大於美台結盟。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