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馬習會」看世界格局的轉變|高雄柏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1949年之後66年,台海兩岸領導人於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進行首次會面。不論未來演變如何,這一次會面都必然是歷史性的,因為它標誌著世界格局已經走到一個關頭(或是轉捩點)。這一次會面的根本動因是這個關頭的來到,而非台灣政客妄議的企圖影響2016年選情,也不是僅限於兩岸統獨問題。這個關頭是和平的,還是武力的,取決於美國如何處理其支配全世界的慾望及其綜合實力之間的落差問題。

兩岸長期維持分裂狀態,是中國內戰與美蘇冷戰兩個因素重疊而開啟的。1991年蘇聯崩解前後,美國的戰略利益轉移到遏制中國大陸的興起,而日本殖民史觀在台灣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公開宣揚。

1990年代前期,台灣人多半以為能夠永遠保持對大陸的經濟優勢,依靠經濟優勢取得的武器系統性也能保持優勢,換言之,能夠永久以武拒統。

在台灣優勢論調瓦釜雷鳴之際,1997年2月尖端科技軍事雜誌出版了本人所著《笑傲國防》,大膽預測台灣不可能保持經濟優勢;不僅如此,台灣未來有可能必須在經濟上依賴大陸。

 

中美綜合實力愈來愈接近

 

本人當年預測,依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估算,中國大陸的GDP有可能在2016年與美國持平。世界銀行於2014年9月下旬表示,依照PPP估算大陸的GDP已與美國持平,稍後反超。儘管以PPP估算GDP不能反映某些細節,但在評估大陸的綜合實力時仍有指標作用。在參考GDP評估經濟體綜合實力時,至少要考慮該經濟體全面的技術能力與水準。

本人也預測大陸的技術進步速度將會超過外界的估計,而且雷達匿蹤技術將是發展方向之一。殲-20(J-20)雷達匿蹤戰機的首飛,明顯比外界估計的早很多,但也立即引起很多人編造各種說法來嘲笑J-20。不過,從美國空軍已開始研製接替B-2的下一代遠程打擊轟炸機(Long Range Strike Bomber, LRSB)看來,J-20確實有某種程度的用處。

全世界只有中美俄三國能夠自力研製雷達匿蹤戰機。從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就連美國神乎其神的航空母艦電磁彈射系統(EMALS),大陸也可能快要研製成功了。

大陸的經濟總量若接近美國,而且雙方技術差距縮小,那麼,不只是兩岸統獨問題無法繼續模糊拖延,連美國想維持在亞太的支配地位,都必須花更大的成本,這就是世界格局到了一個關頭。

 

美國戰略利益與台灣

 

本人預測在大陸與美國綜合實力差距明顯縮小時,美國會希望台獨意識在台灣更具主導性,但台獨勢力不可隨意挑起衝突。2004年陳水扁被稱為「麻煩製造者」,就是前述預測提早的驗證。除了利用台獨,美國將會利用東海、南海主權問題來編組,北起日本,經琉球、台灣、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包括澳洲,直到印度的一道圍堵線,企圖遏制中國大陸繼續興起。美國在TPP及在南海的行動與前述預測頗合符節。

台灣現在的財力已負擔不起大規模的軍購,即便買得起也不可能獲得1990年代那樣的性能優勢。本人在18年前已預測這種情況將會出現,而且認為台灣不可能依賴本身的武力,或經濟力優勢來繼續維持兩岸對峙。

美國素來善於「運用各式各樣理由」發動戰爭,所以並不絕對需要台灣當作挑動戰爭的藉口。另外,觀察英國與西歐國家的外交趨勢,美國很難誘騙他們為了台灣而對抗大陸。美國若想動武,最大的可能是鼓動國內民意支持戰爭。大陸願意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主要是對外國間接宣示其絕不接受外力涉及兩岸的底線。

綠營抹黑馬英九在「馬習會」上沒有提出(中華民國)主權。問題是,日本被聯合國認定是犯罪的侵略者,但是綠營大力鼓吹日本帝國史觀、美化日本殖民殘殺暴政,甚至有人宣稱日本是祖國。所以兩岸現在互相以政治實體對待,已經是馬英九能夠爭取到的最好條件了。如果世界格局變動,該條件應不會繼續成立。

學者保羅甘乃迪(Paul Kennedy)指出,原有的霸權在經濟優勢縮小或喪失時,多半會企圖使用積累的軍事優勢來維持霸權。美國的情況不用說了。俄國雖然從兩大超強的位置跌落,但仍然擁有一些先進技術和軍事實力,例如Yu-71就是打遍全球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但大陸若保持目前進步的速度,俄國的籌碼會越來越沒有份量。

從中研院社會所10月公布的統獨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未來的展望已陷入心理困境,因為「想獨立,但預計獨立不成;不願統一,但預計會被統一(比例高於想獨立);想維持現狀,但預計無法維持」。這是本人早就預測會出現的。

前述心理困境形成的最大原因是,台灣內外某些勢力長期歪曲報導一切和大陸有關的消息。大陸的面積接近整個歐洲,而且各地區發展的起點和速率不同,只要有人想要扭曲,就可以找到各種「證據」,這和網路上能夠找到美國人隨地大小便的照片,是類似的道理。面對未來,台灣民眾應學會客觀尋找真相、拒絕媚日、崇日的殖民史觀;否則,將很難解決全方位的困局。

 

(作者係戰略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