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曾是北台灣重要的港口,也是福建泉州移民重要的落腳地。300年發展的歷史中,造就了全台僅存的石滬、開台進士尊翁的墓園;和一度繁榮的同興老街及日軍侵台遺跡,值得作為當地發展觀光的亮點。
後龍鎮為苗栗縣西部沿海重鎮、位於後龍溪、西湖溪與中港溪沖積成的平原上。西臨台灣海峽,北鄰造橋鄉與竹南鎮,東側為苗栗市與頭屋鄉,南接西湖鄉、通霄鎮。在清代稱「後壠」,因在此有平埔族的番社─後壠社(今後龍新港社區)而得名。之後,從福建沿海遷來的大陸移民,根據後龍舊志的記載,大都來自福建泉州府(包括同安、南安、惠安、晉江、安溪等),約占70%;僅同安即占全鎮的43.5%,為同安人偏多地區。1806年(嘉慶11年)農曆3月,漳泉發生械鬥,約400餘位泉人受難,泉州人因此集體埋葬亡者,並籌建「愍善祠」弔念亡魂。而位於竹南的《勸中龍泉漳和睦碑》也因此而立。
全台僅存的石滬景觀
合歡石滬位於外埔漁港附近,擁有300年的歷史。它以礁岩在海岸砌成一座圓弧型的磯牆,當海水漲潮淹沒磯牆時便同時帶入魚群,等退潮漁民就可前往收穫,與澎湖知名的雙心石滬是一樣的捕魚原理。苗栗縣沿海原有22座石滬,但目前僅剩「合歡石滬」及「母乃石滬」兩座,其中又以合歡石滬的規模較大。石滬附近的觀景台還立有清朝時期的石滬買賣契約及管理辦法解說牌,民眾走訪漁港後,可順道參觀這種富含先民智慧的獨特捕魚方式。
鄭崇和墓園
鄭崇和墓園位在後龍往苗栗的道路旁。鄭崇和(1756-1827),字其德,號貽庵,諱合,是開台進士鄭用錫(1788-1858)的尊翁,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門浯江鄭氏第四代,於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初期居住苗栗後龍,而鄭用鍚出生後,又因避漳泉械鬥而遷移至竹塹北郭。歿後,因其生前為鄉里所敬重,因此鄭用錫將其葬在後龍現址,之後將陳夫人移葬同穴。鄭崇和墓在台灣清代墓葬中是極少數配有石象生的,顯見鄭家在當時的殊榮地位。今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後龍港遺跡
1717年的《諸羅縣志》便記載該港在後壠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另外,在1721年(康熙60年)清朝平定朱一貴之亂時,來台參與戎幕的藍鼎元在《台灣水路兵防疏》奏稱「淡水以南二百餘里有後壠港,港澳寬深,由海口直達後壠社,可容戰艦出入。此亦入台僻路,為水陸要區。」所以清代便在此增設後壠汛。因後龍港匯集後龍溪、西湖溪的溪水入海,「港口深廣,可泊巨艦」,當時80噸級帆船可上溯直駛至後龍溪的松仔腳(今台鐵海線後龍溪鐵橋南岸)。
在1730(雍正8年)年代以相當規模的貿易港為人所知,而日漸繁榮。對照較晚發展的鹿港,後來貿易發展到:「頂到通霄,下到琅墧(恆春)」幾乎涵蓋了中台灣以南西部沿海各港的貿易,後龍則是自成體系,加上和對岸的興化府南日嶼相望,成為北台灣重要的商港。
後來港內逐漸淤淺,加上洪水氾濫破壞沿岸及河床變動,大船不能進口出入,出入船舶只能航行到今天的公司寮一帶。1897年日本當局指定本港為和對岸泉州、廈門等戎克船的特別輸出入港,維持兩岸的貿易。1905年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後,原由後龍港等配運甚多的台北茶庄所需用薪炭,均捨水運為陸運,可見後龍港對於島內的貿易地位,已大不如前。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兩岸斷航。台灣光復後,曾有短暫和對岸貿易的盛況。
據當地同興老街耆老姚建成親眼的見證:「那個時候一窩蜂的,從中國大陸來的帆船就一直到台灣來,停泊在後龍溪出海口的龍港旁,最多的時候100多艘。」
同興老街是因清代後龍港的發展而興起。原稱「灣龜仔溝」,光復後雅稱為「同興」。 它位在龍港東側的後龍溪畔,碼頭就位在老街正對面的河岸上。加上其位在後龍往通霄、彰化的清官道上,從老街南下要翻越烏眉崎渡烏眉溪(西湖溪),再翻越崎頂經飯店仔,附近就是半天寮(今為著名景點好望角)。其路況正如同樺山資紀(日本據台後第一任台灣總督),在牡丹社事件(1874)前探訪台灣的日記上所寫:「吞宵(通宵)以北為山路,羊腸小徑,誠乃西部第一天險。」可見老街位置的重要。今日,在老街裡可看到早期的商號建築,可知此處曾是苗栗地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也是漢人和平埔族交換土產的集貨地。更是後龍地區最早發展的街道。
日軍侵台遺跡
1895年8月初,從新竹南下的日軍穩定中港(今竹南鎮中港)局勢後,下一個南進目標是後壠街(今後龍鎮市區)。因此地東控苗栗,南當大甲,北擁新竹,為要路之地。此地不陷,日軍根本無法攻取苗栗。
日軍相繼占領後龍和苗栗之後,再無後顧之憂。因後方補給方面,後龍一帶的港口,吃水淺的運送船入港毫無困難,可減掉基隆、新竹間兵站線路長達120公里的長程運輸,直接靠水路補給。但西南季風引起湧浪的天氣因素使糧秣追送困難,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遂有9天的時間,在後龍滯陣。
當時北白川宮親王在後龍徵用的御舍營所,位於今後龍鎮館前街3號,靠後龍溪岸,建於清咸豐年間(1850-1861),為當地紳士盧錦山的住所。據北白川宮隨從的記載,親王閒暇時便徜徉在後壠海濱、按轡賦詩;還在此接見獅潭的原住民;並以相當的代價向屋主購買其所收藏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以銅器作的香爐。後來日本當局將盧家的房子指定為史蹟後,遂將屋主趕到附近居住。於是,這裡成為當地老一輩所稱「神社」的地方。直到台灣光復後,原屋主的人才得以再回來居住。
後龍未來的展望
目前,「好望角」因有著遼闊的觀景台和超級大風車,可遠眺西湖溪與後龍溪的交會;而西湖溪出海口的「海角樂園」,因位在台鐵西部縱貫線最接近出海口的位置,也成為後龍當地的熱門景點。其實,上述300年發展的歷史中造就的歷史遺跡,值得作為當地發展觀光的亮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