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關係不應再蹉跎|毛鑄倫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肇始於2005年4月國民黨連戰以黨主席身分率團訪問北京,此趟1949年以來國共/兩岸關係上的創舉,開創了隨後被稱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兩岸互動新階段,至今屆滿10年。

《觀察》月刊策劃於這期(4月號)的篇幅中,針對這個主題略作檢視討論,供各界關切國事的讀者參考,亦秉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用心也。

 

美國要兩岸「一邊一國」

 

本文有意指出的一個根本背景,也是筆者在此前若干拙論中曾言及的,即最晚從上個世紀60年代始,或者可說1958年的「金馬823戰」平靜後,美國長期「對中國戰略」下的「對台政策」,其主要的實務操作,便聚焦於「和平演變」蔣氏國民黨一黨獨大的「ROC台灣戒嚴體制」。

它包含兩個重點目標,其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反共─冷戰」架構,不容許蔣氏政權在美國主導之與中國大陸敵對的大局下,有自主行動的主張與能力,以避免美國陷於被動地跟中國的衝突(真戰爭)。這是改變或「閹割」國民黨這一個堅稱自己為「救國救民」、「革命民主政黨」的工程。其二,為鞏固長程與周全的美國霸權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台灣最終必須與中國大陸做斷然地切割,那就要促成台灣從實質獨立,向法理獨立「轉型」。台灣要產生與壯大以此一目標為政治訴求/抗爭的「本土力量」,通過在美國指導與保護下的「寧靜革命」、「去中國化」過程,確定台海兩岸維持「一邊一國」的「現狀」。

上述重點,似可概括近50年,包括2005年至今的這10年,台灣「轉型演進」的主軸;即使兩岸關係看似出現了國共共識下正面進展的「和平發展」,但它仍未能掙脫,甚至更為屈從/迎合這個主軸的宰控,兩岸在政治/社會層面的實質距離與精神疏離,因此反而倒退至更趨尖銳惡化。

從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陳水扁勝出,美國卵翼下的台灣台獨政黨終於執政,這是1996年李登輝通過憲改,以台灣全民直接票選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台灣政治第二度的「本土化」/「民主化」,「實質台獨」已告完工,並在台灣獲得廣泛的認同。可以這麼說,美國長期經營的「對台政策」,在21世紀的第一年,就結束了蔣氏國民黨與其中華民國。此後的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已經是切割掉自己歷史/血緣的山寨版「異形」。

北京1979年開始正式推動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和平統一,共同合作追求民族復興的運動,但想要與這樣的台灣或國民黨取得互信互助,無異與狐謀皮,現實上幾近不可能。

 

馬政府未能遏制去中國化

 

馬英九概括承受了連戰代表國民黨,親赴北京所取得國共初步和解的「紅利」,在2008年壓倒性大勝因家族與親信嚴重貪腐,民心盡去的扁政權民進黨,從而迅速跟北京當局協商簽署了21項兩岸經貿互惠協議,使台灣獲得巨大實利,而得以較安穩地渡過同時期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這些具體的經濟面效益,也成為馬英九國民黨執政的業績。但是,當我們檢視被海峽兩岸期望的,也是馬英九在爭取2008年總統大位前宣示的主要政見與政治抱負時,即可察覺,李登輝與陳水扁兩朝的「寧靜革命」,與「一邊一國」的「去中國化」路線,並未被馬英九遏制扭轉,甚至反有擴大之勢。

過去幾年,馬政府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歷史的頌揚,與凸出宣傳特定治台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的功績德政,以及在日本頻繁與升高侵犯中國主權引發的衝突緊張中,做出令人不可理解的親日媚日言行,其中尤以與日本簽訂「擱置/棄守」主權的「釣魚台漁權協議」,以及公然以政府的立場,宣布樂見/支持日本軍力伸入南海,台灣不會「聯中」衛護主權等等自辱自殘的行事為最。馬英九這種自我否定與踐踏的言行,自然引發觀察者的難以理解。

筆者個人的看法是,美國為維護與鞏固它在二次大戰後所斬獲的獨霸太平洋軍事與經濟利益,而有長期對中、對日的戰略。簡言之,即為分化敵對與使之相互制衡,視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彈性調整其對中、日的政策作為,而又以絕不允許中、日發展出聯盟互利關係,在政治/經濟/軍事反制美國的情況發生為其底線。

 

台灣甘為美日制中的旗子

 

而在台灣問題上,美國與日本皆認知,作為西太平洋的海權霸權國,擁有/掌控台灣是維護此一霸權不可或缺的條件。中國大陸從上個世紀80年代逐步崛起,使美、日都必須慎謀遏制的策略,雙方關係因此從二戰後的勝敗主奴,轉型成君臣雇傭關係,美國以恢復日本二戰前的地位作誘餌/報酬,復活/鼓舞日本的軍國主義幽靈,將日本的殺機導向中國,同時暗示台灣可以重回日本的統治之下。

美國這個如意算盤最大的「賭本」,就是台灣的藍綠陣營。一個是寧願切割自己的歷史與對國家人民的承諾,沉溺於自我麻醉的小朝廷小確幸,徹底喪失骨氣志氣,以賣身投靠為虎作倀、自欺生存之道。一個是靈魂人格乖戾異化,以鄙視仇恨自己的血統/文化祖國為職志,以夢想建立一個非中國,卻是次等美國或日本的「獨立台灣國」,不惜充當反中/制中的第一線馬前卒/砲灰的半失智族群。這樣的台灣,真是絕佳美/日賭桌上的籌碼。

以國民黨跟美日周旋的切身經驗,以及馬英九的出身背景與參政履歷,馬英九不可能對上述種種全然無知無感,否則他就不會在初任國民黨主席後,隨即在中央黨部的外牆,高掛台灣人抗日英烈的巨像了。但是,七年下來,馬英九「無為無能」的表現,坐令因國民黨、因他個人努力而曙光乍現的兩岸關係,在步上正常化、和平發展後,卻出現了狂亂放肆、乖張逆天的土石流,以至走到現今這個地步。

直白以言,兩岸關係在馬英九主政尾聲的2015年,以及明年的2016年,已經重挫而退回起點。我們不認為這是意外或馬英九的心餘力絀,我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戰略的貫徹。這不是兩岸中國人的戰略,而是鴉片戰爭以來,長達200年的帝國主義霸權對中國文明的衝突,萬變不離其宗的拆散中國的明暗圖謀所致。

從10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再度走到民進黨2016年的篤定輪替上台執政,馬英九的角色意義與歷史定位,亦大白於天下矣。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