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新課綱的「全民國防教育」與八二三炮戰|王睿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是在世界冷戰格局內的局部熱戰,是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獲勝後、對英美等資本主義先進國接連壓境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應,也是中華民族自19世紀以來曲折前進道路上的一頁教訓與悲傷,而台灣則扮演著悲傷的角色。

 

全民國防教育缺對日抗戰

今年7月,新課綱的高一「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結束,但其產生的疑惑比解答還多。台中育達文化出版的《全民國防教育》主題五是「戰爭啟示與全民國防」,內容只有「台灣重要戰役與影響」一章,敘述古寧頭戰役、一江山戰役、八二三炮戰與台海飛彈危機諸節。換句話說,其所謂「戰爭」,全是內戰,而隻字不提犧牲3千萬軍民的對日抗戰。

該書第149頁明示「全民防衛動員相關法源依據」,首先就是1947年公布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而完全不提對日抗戰。既然依據時間說事,則所謂「台灣重要戰役與影響」諸節,均應以中華民國台灣省與部分福建省作為敘述主體,畢竟「內戰」也是該書承認的用詞;但若偷樑換柱為「台灣」當主詞,則容易對學生造成時空誤解。除非,這種時空錯亂,恰恰是出版方與授課者的用意?

從全球範圍來看,美軍借韓戰介入台海以後,台灣成為美、日、西歐等國圍堵社會主義陣營的前哨,其代價就是中國分裂與對峙,而非「反攻大陸」或「解放台灣」。反之,若中國統一,則圍堵陣勢破局,這是韓戰後美、台之間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原因。儘管該條約阻止台灣「反攻大陸」,但美方並不信任蔣介石,於是一方面希望蔣介石自金馬前線撤軍,另一方面則在島內培植親美的代理人。

因此,八二三炮戰實是中國內戰的一環,也是在美軍介入下,一場由中國人打中國人、並特意打給國際,特別是打給美國看的戰爭。然而,《全民國防教育》對這些章節的敘述卻避重就輕、斷章取義、條理不明。

國共內戰是國家內部的事

比如說古寧頭戰役一節,竟然出現「國共內戰期間,國軍每每因情報遭共軍竊取,導致作戰失利,進而影響整體戰局發展」,而且還在期末考重複一遍,似在強調國軍呆若木雞、沒有諜報人才。「古寧頭大捷」傳唱至今70年,是困惑學生,還是啟發學生?殊不知「古寧頭大捷」才過半年後,共軍就贏得比金門島大230多倍的海南島。

海南島以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和背靠大陸的優勢,迎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前景。金門島呢?紀念碑、烈士墓、菜刀、高粱酒和八三一展示館!這些風化了的「戰地印記」,成為遊客對金門的印象,然而,金門住民卻連生活用水都需要仰賴廈門供應,是何道理?道理在於:金門縣與廈門市均隸屬福建省。正如福建省連江縣,從馬祖鄉到黃岐鎮只需25分鐘航程,兩地漁民早已恢復互補互助的傳統海域生活圈。

再說19551月的一江山戰役。該書只提及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卻不明示美國基於台海兩岸對峙的「戰略利益」,而根本不協助國軍防守大陸沿岸島嶼的事實。換句話說,一江山戰役是推送整團國軍官兵去死守的人間慘劇。湖南人王生明及麾下官兵未死於對日抗戰,而竟死於國共內戰;其身後的王生明路哀榮一時,如今安在?一江山戰役分明是慘烈悲劇,而該書盡寫「可歌可泣」、「忠誠無私」、「壯烈成仁」等頌詞,卻無一言恤憫家破人亡的戰士妻小,何其殘忍?

更可悲的是偏離史實。該書說美軍艦隊協助撤離大陳島軍民,是為了「讓中共當局深刻了解美國重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安危,一旦台海出現軍事緊張,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管」。若真如此,為何美國無一人助守一江山島?難道蔣介石的故鄉浙江省及一江山島不屬於中華民國?美軍協助撤台,是為了美國的利益還是為了中華民國的利益?王生明等官兵犧牲於江山島,是「一個中國」篇章下的政治與軍事註腳,而非服從於美國利益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八二三炮戰「以戰養和」

正因為不服從《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才不會是單方面的炮擊金門。也正因為不符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軍艦在9月初為國軍運補金門護航時,才會一聽到炮聲就掉頭離場。事實上,蔣介石曾表示,就算沒有美國的協助,他也不會自金門馬祖撤軍。早在一江山戰役結束後,美國便策動紐西蘭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出「中國大陸沿岸島嶼停火論」,而遭到國共雙方領導人的反對,這是兩岸當局以「一個中國」,拒絕「劃峽而治」的鮮明立場。毛澤東還提出「國共第三次合作」構想,蔣介石則選派立委宋宜山赴北京「探親」。在國共內戰中,蔣介石和美國既合作又鬥爭的策略,基本上未脫離「一個中國」的政治格局。

何況,八二三炮戰已清楚證明,美國雖意圖維持兩岸分裂與軍事對峙,但不願捲入中國內戰,或演變成中美直接對戰。而蔣介石拒絕劃峽而治、金馬撤軍的要求,也使得美援只能間接而有限,從而讓美方「兩個中國」的算計無法徹底落實。蔣介石說金馬是台灣的屏障,在地理上根本說不通,固守金馬其實是以戰爭方式維持「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個中國」的框架難以單純用和平方式來維護,所以毛澤東在炮擊金門一個多月後,以「單打雙不打」、打海灘,不打陣地與住宅區、逢年過節不打的方式,和金門官兵形成「說給美國人聽的內戰對話」。《全民國防教育》能啟示這種「以戰養和」的政治智慧和歷史意義嗎?

台海飛彈危機與一個中國

以炮戰維繫「一個中國」20年後,「一個中國」的代表權由台北轉到北京手裡,但仍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運行。不過,台灣開始走向「革新保台」與「本土化」,接著就是扈從西方價值的「民主化」登台。大陸方面,改革開放十年後發生六四風波,1990年代的蘇東劇變,更讓西方資本主義先進國興起「歷史終結論」,並再三出現「中國崩潰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以為「兩個中國」有機可乘,遂讓李登輝赴美訪問和演說,而引起北京恢復「以戰養和」方法─藉由在台海試射飛彈,向美國人聲明「一個中國」。但《全民國防教育》則說中共1996年試射飛彈是為了干擾台灣選舉,並引發台灣民眾對中共的反感云云。後者是由「兩國論」角度出發,全然不顧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政治風潮。

所謂台海飛彈危機,其實是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兩岸關係偏離「一個中國」所引發的動盪,今日的台海危機亦然。換句話說,從上個世紀中葉至今,「一個中國」始終是兩岸關係的問題主軸,無論其間如何起伏。然而,《全民國防教育》論及「台灣重要戰役與影響」諸節,如古寧頭戰役、一江山戰役、八二三炮戰等,皆以「共軍vs. 國軍」表示;談到台海飛彈危機時,就變成以「中共vs.中華民國」表示,這不是狹窄的「兩國論」嗎?20109月,教育部門函發「兩岸名稱用語建議表」,稱對岸為「中共」的依據是:「中國大陸現為中國共產黨所實質統治,且政治上尚非為人民經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府,故宜簡稱中共。」可見作為義務教育的課本,在名稱上既否認聯合國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要認同聯合國否認的中華民國,於是用「中共」二字把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4億人隱匿起來。但那種隱含敵對化的政治稱呼,是否反證台海危機正是兩岸關係偏離「一個中國」的後果?

沒有啟示的真相

台海飛彈危機說明動用武力不必通過金門馬祖,也間接說明八二三炮戰,國共雙方是為了「一個中國」而打,而吉星文、趙家驤、章傑則是犧牲在「一個中國」的內戰中。《台灣關係法》接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又說明這種路線至今未停,其與「一個中國」路線的鬥爭也遺留至今。

然而,《全民國防教育》應有起碼的史識和史德,既然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說事,則所謂「台灣重要戰役與影響」諸節,就該明言其敘事主體是「一個中國」下的福建省與台灣省。

 

(作者係高中國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