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籌創的,它與高雄的中山大學至今均以中山先生親訂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校訓。
一個世紀前,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堅船利炮的侵略,激起中國外發內生型的現代化社會變革。中國該何去何從?中華民族要走向何方?
孫中山籌創廣東大學
孫中山先生首舉徹底反封建、反殖民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發起了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動,處於華南沿海的廣州在1920年代初成為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民主革命和國家建設亟需大批高級人才,但廣東教育事業不符形勢所需,僅有寥寥幾所高等學校。孫中山先生決心壯大革命力量、辦學培養人才,在廣州創辦了一武一文兩所學校:一武即1924年1月24日籌辦黃埔軍校,一文則是籌辦國立廣東大學。2月4日,頒布「著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和「派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的兩道大元帥令。中山先生的辦學,可以說是影響華南,甚至中國教育史和教育格局的重大舉措。
創校之初,革命運動諸事紛繁,中山先生依然親自動手籌措資金,號召廣東各界於1924年5月12日聯合發表《請爭廣東關餘及歐美各國退回庚子賠款為廣東大學經費宣言書》,指導籌備處廣聘社會賢達協助籌備工作,最後聘定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伍朝樞、馬君武、孫科、許崇清、蔣夢麟、李守常(李大釗)、石瑛、胡適、王星拱、王世杰、周覽(周鍍生)、皮宗石、郭秉文、吳稚暉、李石曾、易寅村、楊庶堪、陳樹人、熊希齡、範源辣、顧孟余、任鴻雋、楊給(楊杏佛)、胡敦複、黃昌谷、關恩助、程天固、徐甘棠、梁龍、何春帆、陳耀祖、鄧植儀35人為籌備委員,研究籌畫各科課程內容和所需設備,積極聘請國內外名師。
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在21日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時,他委託總參議胡漢民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在制度、師資、經費、生源等諸種辦學要素皆齊備之後,廣東大學於1924年9月15日開學,但直至11月11日,才正式舉行隆重的成立典禮大會。中山先生專門從儒家經典《中庸》第20章中摘錄並手書訓詞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委託時任廣東省長的胡漢民代表他在成立典禮大會上宣讀致賀。中山先生的教育理念濃縮在這句訓詞中,寄託著他對莘莘學子求知行事的殷切希望,一直是該校所遵循的校訓和辦學靈魂。11月11日被定為校慶日,恰逢中山先生誕辰前日。
1925年7月,又有廣東公醫大學併入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他和創校淵源,學校於1926年7月17日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定址於廣州石牌。1927年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同時在武昌、杭州、南京、開封分別設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其他四所也另外改名)。
辦學初盛、名師薈萃
建校初期,文科分設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學五系和高師的文史、英語、社會三部;理科分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五系和高師之數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設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三系;農科分設農藝學、林學、農藝化學三系和農業專門部;醫科不分系,附設第一、第二醫院及護士學校;預科分設文、理、法、農、醫五組,另有附屬初級師範及中小學,全部依據西方新學制辦理,並籌設工科,還設立法國里昂大學海外部,遣派留法學生。學校大力延攬各方人才,名師薈萃。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標舉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山大學聲名鵲起,迅速發展為華南第一學府。
1937年日本侵華,中山大學搬遷到雲南昆明附近的徽江縣,1939年再遷去湖南宜章縣和廣東交界的坪石鎮,輾轉躲避日本兵的侵擾,艱苦辦學,師生也組織和參與了各種抗戰活動,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後才回遷廣州。
院系調整、在台建校
1950年代初,中國大陸決定改造教育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教育資源重組。中山大學的院系調整分兩次完成:一次為1952年在廣東省範圍的調整,一次為1953年在中南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指導下的調整。
第一次院系調整將原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華南師範學院、廣東法商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等高等院校的院系,統合調整成新布局的1所綜合大學和4所專門學院,即中山大學與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醫學院、華南師範學院。
第二次院系調整則將中山大學的部分系科在全大陸範圍內調離、配置。新組建的中山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由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前身之一的格致書院舊址康樂園,師生來自於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廣東法商學院、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高師和原中山大學等9所院校。其後雖經歷了文革的動盪,許多師生被下鄉下廠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或下放五七幹校等地勞動,但中山先生題寫的校訓一直是師生們做人做事和務學的內在追求。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後,中山大學成為文革後首批高考招生重點院校,此後不斷壯大發展,為廣東和華南地區培養了大量高素質人才。
1979年,台灣政府為提升南部的人才培養能力,核定於高雄西子灣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翌年7月正式建校成立,以中山先生誕辰日11月12日為校慶。海峽兩個中山大學擁有共同的校訓、校歌和紅磚牆建築的風貌。20世紀末,兩校締結姐妹校,共同繼承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遺願,攜手培育英才,追求卓越發展。
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併
2001年,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實現強強聯合。這樣,中山大學的校史也整合了兩校歷史,追溯到1866年由中國第一個西醫館—博濟醫院設立的博濟醫學堂,這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南華醫學校,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1936年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後,成為中山醫學院,後改名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併後,成為現在的中山大學醫學院。
合併重組後的中山大學,現有廣州校區(含南、北、東三個校園)、珠海校區、深圳校區,8家附屬醫院。2016學年度,校本部專任教師3501人,本科生32,660人,碩士生1,2871人,博士生5,338人。中山先生手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校訓屹立於每一個校區,成為每一位師生治學求知的精神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大人,把中山大學建設成文、理、醫、工等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今年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時,中山大學也參與主辦「第三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以繼承和弘揚孫中山精神。
(作者係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