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水十條:大陸鐵腕治污新常態|尚陽 在 Facebook 上分享!


   4月16日,大陸國務院正式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簡稱水十條)備受矚目,這是繼大氣十條出台後,大陸針對環境治理拋出的又一枚重磅炸彈。它不僅指明了治水的規劃與目標,而且表明政府治水的決心與戰略。

 

鐵腕治污新亮點

 

大陸改革開放30餘年來,伴隨著經濟增長和現代化發展的是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1980年代水污染相關法規出台,1990年代又制定了「三河三湖」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治水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1世紀以來,政府將治水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綱要,已有近百件涉及治水的全國性環境法律法規先後出台也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政府主導的政策趨向,仍讓治水步履蹣跚、舉步維艱。

此次提出的新目標、新舉措、新理念,將政府、市場和公眾三方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推動水污染治理,是大陸鐵腕治污下的新常態。

(一)新目標。區別以往時期的治水目標,水十條規劃貼近現實,層次分明。在空間上,包含一系列治水工作:污染水體減少,工業水生態環境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開採嚴格控制,水生態系統恢復等;在時間上,實現三個階段跨越:從2020年全國水環境品質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水環境治理總體改善,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改善。

除了總體目標之外,還有主要指標。例如到2020年,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等;到2030年,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等。

(二)新舉措。水十條共計10條35款76項,238個具體措施,這些舉措堪稱從水源地管到水龍頭,其中包括65項針對水環境品質改善的措施,55項修復保護水生態的措施,48項防範環境隱患的措施,70項綜合措施。

這些措施中,有的是繼續執行原有的政策,如全面控制污染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節約保護水資源,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有的是為適應現實新創的舉措,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新舊舉措的結合,將會推進水污染治理目標的實現。

(三)新理念。以往政策的結果以政府為導向,水十條打破這一固有路徑,將市場、公眾充分調動起來,搭建三方平台。

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推行綠色信貸,實施跨界水環境補償。另一方面,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每年國家公布水環境狀況最差、最好的十個城市,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規培訓和諮詢。治水不僅是政府的主要責任,而且市場和公眾都要充分擔責。

 

環境治理將推向新高度

 

水十條的出台對於大陸的環境戰略、治國戰略具有推動作用。具體來看,水十條將會推進以下三方面:

(一)社會新共治。水十條提出「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新模式。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協調各方,充分發揮「領頭羊」的角色;企業作為治理污染的主體,主動承擔;公眾積極參與到社會,行使監督權利。各方面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環境治理。

(二)市場新氣象。水十條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最終利於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一方面,使得企業治污成本內部化,調整其產業結構,迴圈發展;另一方面,莫過於對環保產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產業的拉動,給其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而這會間接使得相關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從而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三)節水新生活。水十條強調公眾參與度,同時水安全關係到每個人的利益。未來一段時間內,鋼鐵、化工、造紙等污染行業會退出城區,污水處理設施不再離每個人遙遠,普遍使用節水器具,優先採用再生水,多用水要加價,飲水安全會被全程監督等等。政府及企業將會被全面動員,節水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

總而言之,水十條是大陸在環境問題上貫徹18大及其全會精神的最好闡釋。其牽一髮而動全身,將會使得市民生活呈現一種新的樣態。尤其引入市場運作,形成了共同驅動的治水新思路。習政府下的鐵腕治污究竟效果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作者係中央黨校政治學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