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擴大自貿區網路是中國抗美新戰略|李沃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美中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川普已正式對自中國進口總值500億美元商品課高關稅;中國大陸一方面揚言將回擊,一方面卻不斷加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藉此避開關稅的衝擊。

 

  美中貿易摩擦高潮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川普在6月中宣布對自大陸進口總值500億美元的商品,以分階段方式加徵25%關稅。課稅清單包含航空航天、訊息和通訊技術、機器人、工業機械、新材料和汽車等涉及「中國製造2025」行業在內的共1,102種產品,但不包含手機或電視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

第一階段於7月6日正式對中國340億美元規模共818項商品課稅;第二階段則有284項商目,涉及16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但實施日期尚未拍板。對此,中國一方面揚言會立即課同規模的關稅回擊,另一方面卻持續擴大自貿區網路及自由貿易覆蓋率,成為對抗美國課高關稅的新戰略。

 

積極布局自由貿易網絡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是兩國或多國,以及與區域貿易實體間所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關稅、配額等貿易壁壘,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間自由流動。

受到歐美國家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中國大陸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也積極投入區域貿易的行列,如2002年起與東協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自此就不斷增加結盟的對象。胡錦濤曾在2007年中共17大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將對外部建自由貿易區列為國家級戰略,提升了自由貿易區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性與層級。

中國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不斷擴張後,其整體布局策略,大致可歸納為「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因而,其結盟對象由鄰近的東南亞擴大至東亞、南亞、東北亞,並開展拉丁美洲、大洋洲、中東、歐洲及非洲的跨洲結盟,初步建構了遍及全球五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

平情而論,中國洽簽FTA進展快速,不但可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國際經貿分工的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位戰略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走向。

對於FTA長遠的目標,習近平早在2014年底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行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即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他也指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把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

此外,中共國務院也在2015年發布「關於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將強化自由貿易區的推動。

 

簽署自由貿易成避風港

 

如前新述,中國大陸持續與全球其他國家簽署FTA有助於貿易的提升,更可降低美國採取高關稅壁壘政策的衝擊。截至2018年6月底統計,中國已和16個國家完成FTA簽署,共涉及24個國家和地區,貿易覆蓋率逾33%(如表1所列),正在談判的FTA則多達14個,其中既有多邊談判,也有雙邊談判和升級談判。

在多邊方面,中國正積極推進RCEP、中日韓FTA的談判。雙邊方面,中國正與巴拿馬、以色列、斯里蘭卡、海合會、挪威、莫爾達瓦等國家或國際機構展開談判。此外,簽署FTA的利益也逐漸顯現;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企業從自貿夥伴進口產品享受稅款減免625億元人民幣,經濟規模估占全球43%。而在市場占比上,中國與自貿夥伴的貿易投資額占中國對外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雙向投資的比重分別達到25%、50%及67%,未來應可以再增加。

 

台灣在貿易戰中無計可施

 

台灣基於四角貿易(由日本進口原料和零組件,再加工為半成品,然後出口到中國組裝,最後賣到美國等世界市場),加上兩岸貿易依存度甚高,因而在美中貿易戰中難以迴避,許多產業將身陷危機。更糟的是,台灣沒有任何籌碼可反擊。

首先,台灣目前僅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貿易覆蓋率僅9.74%,相當低;實難以有效降低貿易戰衝擊。尤有進者,兩韓破冰後,將加速東北亞經濟圈形成;倘東北亞經濟圈一旦發揮效用,在此消彼長下,台灣經貿發展空間勢將受到擠壓,進而加速被邊緣化的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兩岸關係不進則退,台灣區域經濟合作毫無進展;加入RCEP及CPTPP困難重重。筆者建議,執政黨應學學新加坡的小國生存之道及南北韓的破冰之舉,台灣才有希望。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