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解讀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李龍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199名中央委員、156名候補中央委員出席,中紀委常委會委員和專家學者等列席。全會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二孩政策等做出重大決定,對大陸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經常出現在大陸官方檔中,那麼,何謂小康社會?按照鄧小平的說法,「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大陸當時處在改革開放之初,首要是解決溫飽問題,「小康社會」的提出十分務實,是人民的迫切之需。為落實這一目標,中共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準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0年大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40美元,實現了「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基本達到小康水準。但是,這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會,它僅僅解決了溫飽問題,局限在經濟建設方面。為了推動建設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階段。之所以適時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既來源於現實需要,也來源於大陸對自身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

中共十六大系統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將目標明確為:經濟上,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生態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可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不僅包括經濟建設,還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

21世紀第一個十年,大陸成功地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目前進入第二個十年的後半程,是攸關大陸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為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與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一致,但也有發展。其一,在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基礎上,增加了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表明,大陸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不僅重視經濟總量的增長,也重視人均收入的增長,使發展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其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長期處在高速增長狀態,未來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大陸將經濟增長調整為中高速狀態,在保增長的過程中調結構,注重經濟發展的品質。

 

十三五規劃

 

1953年至今,大陸已經完成12個「五年計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依據大陸政治制度,建議將在明年3月交全國人大表決後,正式成為國家的「五年規劃」。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五年計劃」主要側重經濟的計劃性;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五年計劃」兼顧計劃性和市場性,但更加重視市場的作用,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一字之差,影響卻深遠。

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事關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也事關「兩個一百年」(建黨一百年和建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十三五規劃是大陸的發展問題,即未來五年應該怎麼發展才能夠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此,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回答是: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這五種發展戰略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是對「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

其一,創新發展強調的是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為實現經濟趕超和快速發展,比較重視發展的數量和速度,這種發展方式為大陸快速成為經濟大國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它具有很大局限性,以資源、勞動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忽視了品質和效益問題,越來越不適應未來全球發展的趨勢。要成為真正的強國,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通過創新驅動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國際競爭力所在。例如,大陸現在的高鐵技術之所以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關鍵在於其科技創新能力。

其二,協調發展強調的是發展的均衡問題。改革開放後,大陸破除了平均主義發展觀的束縛,確立了鄧小平的「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發展思路。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種新的發展思路的確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但不均衡發展的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表現在區域(東部、中部、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等。因此,中共在「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發展基礎上,再次強調協調發展問題。

其三,綠色發展強調的是生態環境問題。中共早就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要求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近年來,因為發展而引發的破壞環境問題愈發嚴重。例如,北京、天津、石家莊等華北城市近年長期受霧霾困擾,大陸各地都集中暴露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等。可以說,大陸居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迫切要求政府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綠色發展的理念,意在還大陸居民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

其四,開放發展強調的是全球發展的戰略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堅持對外開放,在全球化進程中既獲得了機遇,又迎來了挑戰。隨著大陸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等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大陸對自身發展也越來越自信。一方面,通過開放發展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中,進一步提升大陸的國際影響力,近年大陸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投行」等都證明了這一點。在開放發展戰略中,深化與港澳台的合作是重點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專門強調了這一點;另一方面,與大陸的國際地位相匹配,大陸將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帶動全球一起發展。

其五,共用發展強調的是發展成果的分配問題。發展必須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事關中共執政的群眾基礎。從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來看,未來五年共用發展成果主要通過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環節來加以落實,核心仍是推動民生社會建設。

 

全面二孩政策

 

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大陸在1980年代開始制定計劃生育政策,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並於1981年成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2001年,大陸制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也就是獨生子女政策。如果超生二胎,那麼要接受相應的處罰。應該說,這一人口政策的確控制了大陸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壓力,提高了人口品質。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青年勞動力不足、出生率持續下降等人口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官員和學者對獨生子女政策提出質疑,認為這一政策不再與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可能引發孩子成長風險、養老風險、社會發展風險、國防風險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適時地調整計劃生育國策的具體內容,廢除獨生子女政策。針對各界對獨生子女政策的質疑,大陸此前已經做出過兩次調整,第一次是規定雙方都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第二次是規定一方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就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做出新決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人口政策的最新調整說明,一方面,大陸仍將堅持計劃生育國策,實行有計劃的生育政策;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獨生子女政策存在的風險,大陸將全面放開二孩生育,以優化人口結構。

大陸人口政策的調整也引發了一些新問題的爭議。比如,有觀點認為,大陸1980、90後一代可能成為唯一的獨生子女一代,他們不僅要贍養四位以上的老人,還要撫養兩個小孩,這意味著他們將承擔巨大的生存壓力,《人民日報》認為要優待80、90「獨一代」;還有觀點認為,即便全面放開二孩生育,也未必會帶來人口明顯的增長,原因在於,由於撫養小孩成本過高,加上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或是沒有能力撫養兩個小孩。

全面放開二孩生育勢必將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大陸需要在經濟發展、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諸多政策進行配套調整,才能使人口政策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