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周義明:台灣科技人勿被意識形態羈絆|李中邦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大出身、美國學成、橫跨地質與環保領域,跑遍美國、大陸、台灣,現為深海所「極端環境模擬實驗室」主任的周義明,娓娓分說當前美、中基礎研究的環境、大陸深海科研的策略及對台灣年輕科研人員的期待。

 

   「探究物質在地質環境裡的特色,然後把它應用在所取得自然界、深海或非自然界的各種樣品裡面」、「研究地質也是在寫地球歷史」,遠在海南島三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簡稱深海所的實驗室裡,周義明主任一會拿著特製硅管,一會拿著鑽石高壓腔,深入淺出地介紹他的實驗與設備。

 

地質與環保都有學術成就

 

周主任1945年出生於新竹,1968年台灣大學地質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1976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博士學位,同年成為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駐太空總署博士後研究員;1979年轉到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局工作。1985年以美國科學院沉積盆地研究代表團的一員,第一次到中國大陸,去了河北涿縣、劉備出生的地方,與中國的地質研究所交流,也看了大陸幾個跟石油、天然氣有關的沉積盆地。

周主任說,自己當初加入地調局的時候,是美國基礎研究黃金時代的末期;1995年後美國因介入多處海外戰爭,財力吃緊,不僅諸多基礎研究都不做了,地調局還有一大堆人遭裁撤,自己雖很幸運地被留下來,但為了生存,必須改做些可應用的環保工作,譬如礦山採礦產生硫化物、黃鐵礦,與雨水混合就形成酸水,汙染環境。經此歷練,也造就了他在地質與環保雙棲的學術成就。

他特別強調,全人類面臨的問題很多,首先,人口越來越多,對自然環境破壞得太厲害,無論是石油、天然氣或礦物,資源消耗巨大,且製造太多垃圾,難以處理;其次,「深海勇士」潛航員到了海底,看到的都是塑料袋,而有些塑料袋爛成碎屑,被大魚、小魚、蝦吃掉,碎屑最後又回到我們身體裡面,這是人類要面對的問題,畢竟地球目前還是唯一的居所。

 

基礎研究環境大陸最佳

 

關於研究環境,周主任分析,在美國做研究是需要什麼設備,所屬機構就給什麼,省掉許多自己張羅的時間,但欠缺人力,時至今日,連美國、西歐等先進國家財力、人力都付之闕如;台灣對基礎科學的投入更少,而大陸改革開放後,各方面進步的速度實在驚人。因此,儘管周主任與中研院、台大維持著定期交流,他還是認為,台灣人應善用大陸資源來增廣自己的見識,尤其是科研人員應把眼光放遠,這樣就不會被狹隘的意識形態思維羈絆。

周主任說,過去十年,大陸約有10位年輕學員到美國地調局學習,現在這些人都已返回大陸,在不同的崗位建起實驗室、教學生,深海所很多研究員都是他學生的學生,能看到年輕一代成長是他最大的欣慰。

況且,他現在擁有親自設計組建、世界一流的實驗室,可以做很多基礎研究,譬如在10000萬個大氣壓、1000攝氏度下水的密度是多少等,都是他實驗室目前進行的工作。由地質流體來看,水並非純水,其中還有各種鹽類、氣體,要做的研究還非常多。他強調訓練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如何科學思考,構想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了解如何引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

周主任認為,人類對深海、外太空知道得太少,遠不如對月球的了解。他說:「我們下到深海,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無論是有機的、無機的,尤其是生物,會很驚訝於為何在那麼暗、那麼大水壓的地方,還會有活的東西,這跟生命的起源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做地質、深海研究,其實也是在為將來研究外太空的地質、海洋打基礎」。

 

關鍵技術必須自主研製

 

不過,周主任的話語也點出了國際科研角力的內幕。2012年6月大陸的「蛟龍號」潛水器成功深潛到7060米,正是由深海所現任所長丁抗主導,他整合了大陸數十個科研單位及眾多人力、物力,牽涉的技術、器材實在既多且複雜。然而,「蛟龍號」有很多零件是外國產製的,競爭者為阻止大陸持續發展,很可能會禁售這類特殊器材。這也就是為何大陸要自製「深海勇士」號、從4500米做起的原因,日後也要自建萬米深潛器,唯有自立自強,才不會被外國住脖子。

周主任很健談,從深海研究、「一帶一路」再到國際形勢,最後談到兩岸,他覺得,大陸不斷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台灣則似乎迷失了方向,各政黨唯一在意的只是勝選,未來該怎樣根本不重要。歷史進程是有規律的,他很擔心:台灣一直這樣虛耗下去,到某種程度,想要再回頭,恐怕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