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葉匡時:改善兩岸關係 台灣才有生路|紀欣、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葉匡時,祖籍浙江,1957年出生於花蓮市,成長於大陳新村。1979年自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赴美留學,1984年取得德拉瓦大學公共行政碩士、1990年獲卡內基美隆大學組織理論與政策分析博士,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擔任一年的客座助理教授後,於1991年回台服務。 

葉匡時先至高雄中山大學企管系任教,歷任傳播管理研究所所長、醫務管理研究所所長、企管系主任、EMBA執行長。除了學界經歷,葉匡時亦具備業界實務,曾與友人創辦網路旅遊公司。

2008年,葉匡時入閣,任研考會副主委,後轉調交通部,任政務次長,在職期間推動成立桃園國際機場公司並兼任首屆董事長、推動航空城計畫、順利協調桃園海軍機場遷移至屏東機場。

2013年2月,葉匡時晋升交通部部長,4月即讓四度延後通車的五楊高架橋全線通車,12月底達成全年800萬旅客來台目標,締造歷史新高。2015年1月,辭去交通部長職務,返回學術界。現任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亞太公私合夥建設發展協會理事長、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問:您曾擔任交通部政務次長、部長,最引以為傲的建設為何?

答:我在政府部門服務6年8個月,其中5年8個月在交通部。我認為先有政次的歷練,熟悉相關業務後再掌管交通部,是一個很好的進程。交通部很多政策是自毛治國部長時期展開,在我任內完成,如果要談政績,絕對不是我一人的功勞。

比較值得一提的建設,在陸路方面,我任內完成花東鐵路電氣化、五楊高架橋全線通車、高速公路全面採用電子收費ETC系統。ETC自2002年開始規畫,至2014年執行,期間發生不少爭議,但它確是台灣交通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全面計程收費的國道。

海運建設,自2008年12月15日,馬政府實現大三通後,兩岸海運吞吐量暴增。我最感驕傲的是從任職次長開始,經過4年努力,終於在部長任內,獲得全球非鐵金屬交易規模最大的倫敦金屬交易所同意,核定高雄港為其全球第37、亞洲第9、兩岸第一個遞交港,不僅提升高雄港貨櫃吞吐量,吸引物流業者設立倉儲中心,對高雄港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招商也有很大助益。空運方面,當年兩岸直航班次,每周高達860班,因應需求,順勢展開擴建桃園機場一航廈、松山機場等計畫。

在管理上,我將原來是行政組織的桃機、四大港務局「政企分離」化,分別成立桃機公司、港務公司,讓營運更有效率。

交通建設不能只著重硬體,也應重視人文藝術。我們在郵局及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廣設漂書站、展示文化部「藝術銀行」的藝術品。交通部不僅沒收錢,還付了租金給藝術銀行。

 

 

問:您自次長開始即提出高鐵借舊還新聯貸案,最後卻因高鐵財改案在立法院失利而辭去交通部長,請問您對此有何感想?

答:高鐵是台灣重要的BOT案,當初該公司以「政府零出資」為競標主軸,獲得優先協議權。後來不斷出現財務問題的由來,有三點原因:第一是財務結構不良,高鐵建設資金超過4,500億元,但公司資本約1千億元,其中逾三分之一是特別股,須還高額利息。其次是特許期35年過短,扣掉施工期8年,要在剩餘27年內賺回投資的錢,容易嗎?第三,高鐵土建工程耐用100年,須在35年內攤完成本,折舊過高。高鐵初期運量不如預期的30萬人次,再加上繳回饋金、付利息、折舊後,當然會有破產危機。

我們從金融與財務專業的角度,提出「減資、延長特許、再增資」解決方案,但因為延長特許及由誰增資的利益歸屬問題,被扣上圖利財團的帽子,又因與立委、媒體、股東溝通不足,導致財改案被否決,我於是辭職以示負責。後來高鐵在我提出的架構下做了調整,泛官股增資300億元,特許期延長為70年,化解了倒閉危機。至今還有人提到高鐵,就指著我說「你不是說高鐵會倒閉嗎?」,殊不知,正因參照了我們的方案,才沒破產 。

 

 

問:您曾將桃園國際機場定位為亞太樞紐機場,而今桃機運量不如預期,原因何在?

答:自2008年兩岸直航將台灣提升至一個新紀元後,我對桃機的願景是將其發展成為國際轉運中心的機場。對商務客來說,直航當然省時,但未必天天有航班,轉機更有彈性,移動性更高。但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急凍,陸客急劇減少,亞太樞紐藍圖已經不可能實現。

既然飛航客運量不佳,那麼就應該慎重思考有無蓋第三條跑道的必要。桃機與香港機場、新加坡機場,都是兩條跑道的機場,香港機場去年進出人次破7千萬,新加坡破1億,桃機一年客運量是4,100萬人次,由此可知,只要好好營運,兩條跑道也不是不行 。

另外,馬政府於2008年提出桃園航空城計畫,可以創造客貨運輸量能,吸引產業群聚,讓台灣與國際連結更便捷,再反饋促進機場成長,但大環境的改變,加上土地徵收問題,政府應該好好重新評估該計畫。

 

 

問:您曾批評蔡政府的前瞻計畫是「錢沾計畫」,台灣的問題很多,您認為哪些是當務之急?對蔡政府執政一年半來的評價如何?

答:前瞻計畫按行政流程是要經國發會、工程會的審議,但蔡政府未經嚴謹評估就急著做。我認為,台灣當務之急是提升經濟投資環境、協助產業發展;其次必須重視少子化問題;再來要更加關注老人照護;最後是加強青少年的教育,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以上這些問題,都比軌道建設更為急迫。

我看蔡政府是政治凌駕專業,譬如年金改革,明明會先破產的是勞保,為何先改公教年金?又如從815全台大停電就可看出,能源政策有三項錯誤,包括備用電容量只有7~8%,根本不及政策目標值15%的一半、區域供電失衡。天然氣供應也有問題,儲槽周轉天數僅有13天,比起韓國有53天,日本有36天,明顯不足。國民黨過去說2050年才能廢核,蔡政府任由民粹亂炒,喊出2025年全面廢核,又投入上兆元做離岸風力發電,風力發電不穩定,技術又掌握在別人手裡,完全無助產業發展。

政黨難免有其政治考量,但若政治人物心中只有政治,沒有經濟,那是件很悲哀的事。

 

 

問:國民黨在過去兩次選舉接連潰敗,您認為國民黨若要再起,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答:民進黨政府現在做得很不好,民意也低,但國民黨滿意度卻未因此提高,主要是因為沒有政策論述能力,作戰能力也很差。例如在兩岸論述上,吳敦義與洪秀柱兩人不同調;年金改革方面,國民黨一開始不願自提版本,最後在立法院虛晃一招;又如前瞻計畫預算,民進黨從8千億變4千億,國民黨就妥協了,之後又提出一萬多項預算刪減案,杯葛議事進行。這些都令人感覺國民黨除了喊反對,提不出相對應策略,導致選票流失。

我個人以為,國民黨衰敗不足惜,但台灣若沒有足以制衡民進黨的政黨,民進黨會愈來愈法西斯化,台灣會愈來愈沉淪。

我認為國民黨再起的關鍵在明年6都選舉,如能在新北市之外多贏一都,才算勝選,否則只是平盤。從管理學來講,民進黨會推蔡英文當黨主席及總統候選人,是因為她是民進黨的邊緣人,背後有李登輝這類「大老」支持她,國民黨若要再起,也應該大膽突破,革除「醬缸文化」,從組織邊緣或外面找人,才可能獲得選民支持。

 

 

問:您現在是長風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請問該基金會的使命為何?

答:長風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於今年1月成立,以「提升公民文化素養,協助青年連結國際」為宗旨,希望為青年找到出路,並對蔡政府各項政策提出針砭,盼望能讓台灣更好。

基金會透過政策研究、演講座談、青年營隊、國際交流,為青年搭起連結國際的平台。如邀請著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及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來台演講;辦理「突破論壇」,請不同領域的青年意見領袖發表看法;帶青年到矽谷、日本參訪,增加他們的視野,未來也將開展兩岸青年交流活動。

 

 

問:您今年創辦「亞太公私合夥建設發展協會」,請問該組織的主要功能為何?

答:我研究公私合作機制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很多年了,簡單講該機制內涵是因政府財力有限,於是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如BOT、ROT模式,透過公私合夥治理模式,確保重大建設成功。可惜台灣只要沾上PPP,就會被質疑是圖利廠商,害政府不敢推動,柯文哲才上任,就指前朝遠雄大巨蛋、美河市、雙子星、松菸文創、三創園區等BOT開發案是5大弊案,實則除了大巨蛋難解,其餘均落幕,根本沒有馬英九與郝龍斌的具體犯罪事證,然而過程中已嚴重破壞政府與企業的信任關係,導致PPP難以推動。

其實ppp是個好機制,大陸即透過ppp制,將社會資本帶入「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中,我們應思考前瞻計畫有沒有一些項目可以給ppp機會。

 

 

問:兩岸關係急凍,您對兩岸未來發展有何看法?

答:對台灣來說,兩岸關係一直是重中之重的議題。我認為兩岸交往的最高原則是和平,其次是反對台獨。

蔡英文至今不講「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僵持,一時看不到突破的曙光,因此,民間必須發揮更大的力量,深化融合,交流合作,讓兩岸維持住和平發展的關係。也因此,我希望陸生、陸客能繼續來台,一方面讓兩岸人民相互了解,逐步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台灣觀光業及各行各業不至於太過衰敗。

最後,我認為民進黨大搞「去中國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兩岸講的語言都是中文,生活習俗也保存了中國傳統。但為避免誤導台灣年輕人的國家民族認同,也為避免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我希望蔡政府適可而止,也希望國民黨及民間團體能阻擋「文化台獨」的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