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冷對抗」下的中美日關係|何思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美國對外戰略中,任何位居美國之後的「二哥」皆被視為挑戰,須對之敲打,1980年代的日本如此,當今之中國亦然。美國的目的不是阻撓中國的崛起,而是防止中國崛起後,壓縮到其他周邊國家的自由選擇權。

 

  美國東亞政治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闡述美國的中國政策認為,美國的目的不是阻撓中國的崛起,而是防止中國崛起後,壓縮到其他周邊國家的行動自由和自由選擇權,美國不欲見東亞回到由中國主宰一切的「歷史現狀」(historical status quo),任雪麗的觀點與美國防長馬蒂斯不謀而合。

 

中美關係目前是冷對抗

 

今年6月19日,馬蒂斯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典禮上直言,中國在南海吹砂造島、部署導彈,步步為營,種種行動後面可能掩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要改變國際秩序,中國目前有一套長期計畫,北京似乎是以明朝為藍本,要其他國家成為向北京磕頭的朝貢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批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時即指出,明朝似乎是中國的模式,北京要求他國俯首稱臣。

無獨有偶,《美國之音》評論剛閉幕的中國高層外事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習近平外交」,認為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展現全面外向型態勢,不再「韜光養晦」。《美國之音》評論或許部分為真,惟中國在改革開放取得一定成就後,對全球化下的國際政經新秩序具有發言權不足為奇,亦不能將之簡單化為對既有秩序的挑戰。

誠然,北京不再「韜光養晦」,但仍深諳鄧小的「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對外關係指導方針。當前中國瞭解「強國夢」的實現,「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中、美破局,中國難以築夢踏實。因此,中、美存在經貿及戰略安全利益的分歧雖為不爭的事實,但雙方不能走上衝突或陷入冷戰的格局,「冷對抗」應為當前中美關係的適切描述。中、美非敵我關係,而為處於競爭、摩擦亦互見支持的「冷對抗」,其間零和博弈絕非解方,透過對話,管控分歧,構建超越歷史悲劇的新型大國關係,仍為「習近平外交」的基調。

 

「印太戰略」非圍堵再現

 

在中美關係的對應中,川普提出「印太戰略」,看似構築「對中包圍網」,以遲滯大陸走向海洋,但此應非冷戰「圍堵」蘇聯的複刻版。誠如美國學者奈伊所言,中國不是蘇聯,無法「圍堵」。

大陸與印太地區國家利益關係千絲萬縷,並非清楚的敵我楚河漢界,在對中關係上,印太國家彼此間難以形成共同的戰略利益,「圍堵」難以成形,但川普試圖藉「印太戰略」在習近平實現「強國夢」之際,製造其「周邊外交」的麻煩,則為不爭的事實。

換言之,川普的「印太戰略」,日本、東盟、印度及澳洲皆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牽制大陸崛起的牌,其中日本雖與美國同調,但安倍首相深諳,日本的「印太戰略」存在與美國不同的想像,因此改善對中關係的步調,避免淪為川普的外交牌。

日本認為,除經貿外,川普的「美國第一」更貫徹於安保領域,處處錙銖必較的川普對盟國常不假辭色,在朝鮮半島的安全戰略轉軌中,更未令日本充分感受到利害與共的尊重。在貿易及朝核爭端中,遭川普再三逆襲的日本,勢將重新思考美日關係的虛與實,美日同盟恐有漂流之虞。「川金會」不僅決定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亦牽動美日同盟的去向,對東亞深具意義。

 

中日關係存在競爭與合作

 

川普「美國第一」下的中、美貿易戰,令世界經濟出現諸多不確定。相較於蔡英文的隔岸觀火,甚至為川普對大陸輸美商品課徵報復性關稅按讚,日相安倍晉三深諳全球化下日本對外經貿,亦難逃「美國第一」的負面影響,積極在日歐EPA等多邊經貿談判上取得成績,累積即將登場的美日經貿談判籌碼,力守美、日TPP談判時的底線。

此外,安倍對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東海的持續針鋒相對而停滯,而將安保與經貿脫鉤,務實改善中日關係,此亦顯示中日關係存在多層次的競爭與合作,無法簡單化為非黑即白的敵友關係。誠然,中、日東海爭端難解,但現實的經貿利益及思考對美外交的合縱連橫,挪移著安倍外交改善對中關係的步伐,在「一帶一路」上轉趨積極,以向習近平發出改善中日關係的訊號。

 

日對「一帶一路」轉趨積極

 

日本政府的經濟產業省與商界多認為,對中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兩者應分別處理,在「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中,日本應「個案評估」,有選擇地參加,尋求雙方合則兩利的機會,而非一味抵制。安倍首相表態,願意思考與中國共建連結東亞與歐洲間的經濟帶,不缺席歐亞大陸的政經秩序重構,避免自身遭邊緣化。

自2017年5月,與北京關係深厚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高調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後,日本對「一帶一路」的態度轉趨積極,並尋求以協力廠商合作方式,參與中國「一帶一路」。

日本執意以民間企業主導與協力廠商合作方式參與「一帶一路」,乃為避免刺激美國,以期在美、中之間魚與熊掌兼得。其實,身為「亞洲之一員」的日本,戰後,中日關係為美日關係之外的首要對外關係,日本必須致力於與中國交往,此無關對中國的主觀好惡。因此,在對中外交上,安倍不會隨川普起舞。

 

中日關係將回到正常軌道

 

河野一郎外相指出,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希望重新構築符合「和平友好」之名的關係。9月13日,安倍首相與習近平藉「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在俄國舉行會談,以經濟為中心加強合作,推進中日關係改善。會談後,安倍向媒體披露,日本與中國關係正在朝著大幅改善的方向前進;習近平亦指出,中日關係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已經走上正軌,雙邊關係面臨著重要的改善及發展機會。

日本外交官員分析,中日關係改善的成因主要為,日、中兩國皆面臨來自川普的貿易談判壓力,雙方在對美外交上將互為犄角。此外,中國對日外交思考亦有節制蔡英文政府在外交及安保上試圖「聯日拒中」,而與北京漸行漸遠的戰術思考。

為象徵中日關係回到正常軌道,雙方2008年以來中斷至今的領袖正式互訪將重新啟動。在「東方經濟論壇」上,安倍透露,為回應中國的親切邀請,打算今年訪問中國,而安倍亦希望邀請習近平訪問日本。安倍期待通過領導人互訪,將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提升至新境界。目前,日本正與中國積極交涉,在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之際,實現安倍再任首相後的首度正試訪問中國,並可能延續20及30周年的傳統,雙方發表「共同聲明」,使之成為中日關係的「第五份文件」,為中日關係再次定錨,其間「台灣問題」如何表述,對台灣而言,至為關鍵。

 

蔡政府應參考日本作為

 

與中日關係相仿,美艦航經台海不宜解讀為美國挺台對抗北京,蔡英文若視此為美國在兩岸力量失衡中的友台「政治宣示」,應更具信心與大陸務實交往,切莫一味拒絕「九二共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激烈變動的東亞國際關係中,民進黨政權切忌被台獨意識形態綁架,而應審時度勢,在中、美博弈中,靈活應對,尋求「九二共識」的解方,突破兩岸關係困局,始能在變局中立於不敗,有效維持兩岸現狀。誠如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邱坤玄所言,台灣的脫困之策常在一念之間,當前日本的作為已為蔡政府提供答案。

 

(作者係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