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在亞洲面臨收縮壓力的角度來看,決定未來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主要變數是中美關係。而美國在這一場較量中已不能隨心所欲,因此,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趨勢,將是弱化而不是強化。
頭暈目眩的中美關係
川普對北京的華麗訪問已經結束。這次訪華,最耀眼的光芒是大陸給予川普state plus級別的高規格接待,中美雙方還簽署了高達2,535億美元的貿易大單。不過,兩國元首既沒有發表任何雙邊公報,也沒有針對任何問題採取共同決策。
川普訪華剛結束,11月16日,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部長被提名人,「友台派」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準備的證詞中表示,美國有自己的「一中政策」,美台軍事互訪和美國軍艦停靠台灣,符合美國的「一中政策」。薛瑞福還在聽證會上指出:中國崛起是他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重要調整,強調中美兩國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必須合作,但中國對未來亞太地區形勢的看法,主張建立以中國為主的安全架構的意願(aspiration),在許多方面與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願景不一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對此立即做了尖銳的反駁,他表示,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台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並敦促美方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損害中美關係大局和台海的和平穩定。
這一連串的鏡頭使人頭暈目眩,中美關係怎麼了?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發展趨勢該如何解讀?目前中美之間究竟是戰略含蓄?還是弦外有音?從台灣的角度看,在中美互動明顯加大,而兩岸又缺少戰略默契的情況下,應該說處境更加被動。中美關係是不是「人一走,茶就涼?」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如何,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文從美國在亞洲面臨收縮壓力的角度,結合分析川普訪華,論證21世紀第二個10年後期,亞太安全格局必然發生變化。而影響美國「一中政策」的關鍵,在於中美力量對比變化的趨勢和變化的力度。不論川普政府班子穩定後,推出什麼樣的亞太政策,以及美國對台政策出現什麼變化,正如這次川普訪華體現的,決定未來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主要變數是中美關係。而美國在這一場較量中已經不能夠隨心所欲。所以,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趨勢,是弱化而不是強化。
美國優先與美國收縮
川普入主白宮後,其治國政策是「美國優先」。與此同時,施政風格也注重「外交為內政服務」。最具代表性的是94歲高齡的著名戰略家季辛吉受川普之託,今年10月跨洋飛行萬里,為中美元首會晤「打前站」。季辛吉還在國際上廣泛發文,駁斥「美國衰落論」,批評散布「美國實力已經不如從前」的論調,是對美國「精神與能力」的「誤判」。季辛吉也列舉美國依然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力的例證。
季辛吉的上述觀點,令人反思45年前尼克森總統訪華,實現「破冰之旅」的背景。當時,打開中美關係的重要戰略背景之一,就是尼克森政府既要實現美國在亞洲的力量收縮,又希望保持美國在亞洲的存在。為此,季辛吉提出了他著名的「均勢理論」,就是通過發展中美關係,來抵制蘇聯力量的增長,同時將中國納入「和平框架」,藉此擴大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這一決策被認為符合美國的重大戰略利益,為歷屆美國政府所遵從。成為美國開啟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美國的「一中政策」。
川普入主白宮是險勝。至今,治國班子還沒有完全配齊。國內人聲鼎沸,不少精英對白宮領導班子實現「美國優先」的能力,表示懷疑。
除了中東,美國在亞洲也是處境窘困。自美國放棄TPP後,東亞各國是否接受美國在地區秩序方面的安排態勢未明;美國與盟國之間、國內利益集團之間矛盾激化;亞太地區出現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說明美國在亞洲再次面臨力量收縮的困境。
而歷史經驗證明,美國要保持,甚至提升美國在亞洲的存在,離不開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發展已經與美國的發展息息相關。這也是薛瑞福一方面在聽證會上指出:中國崛起是他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重要調整,同時又強調,美國「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期競爭戰略中找到一個地位」的「言外之意」。無論是「美國優先」,還是美國收縮,都離不開中國。
美國「一中政策」脫節
美國的亞太戰略受到挑戰主要在冷戰結束之後,背景是全球化的衝擊和美國對形勢的判斷。21世紀第一個10年,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的「先發制人」戰略受到嚴峻的挑戰。21世紀第二個10年前期,歐巴馬政府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接近崩裂。川普在大選中曾對此激烈抨擊,不過形式比較隱晦,這是考慮到他自己一旦入主白宮,必須立即面對美國對外政策連續性的問題。
今天,中美關係的內涵,遠比45年前複雜得多,而美國的「一中政策」越來越捉襟見肘。美國標榜的「一中政策」,其核心是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堅持主張兩岸問題應和平解決,而中國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強調和平統一」。美國認為「二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並試圖借此在台海問題上漁利。美國隱含的真實目的,是想限制中國對武力的使用。這在過去辦不到,在今天更加辦不到。
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美國的「一中政策」也難以應對。美國政府曾經表示,美國不可能扮演兩岸調停人的角色。但看見兩岸關係推進,美國又試圖扮演「穩定者」、「平衡者」的角色。與此同時,美國對台獨勢力的存在,對台獨危害台海安全的事實,卻絕口不提。美國賣武器給台灣,實際上是用對台軍售來平衡兩岸軍事情勢。從今天兩岸實力的對比看,這也成為不可能。
正是美國亞太戰略的失誤,造成美國「一中政策」與台海現狀的「脫節」。民進黨執政進一步增加了美國亞太戰略的壓力。美國如果不去分析亞太地區安全的複雜性,只是空談自己的「一中政策」,這種「脫節」會更加嚴重。現實是,不管美國反對或不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美國在台灣海峽的影響力已經降低,兩岸關係的發展,已經無法遏止。這才是美國自己要反思的。
戰略需求高於在台利益
美國共和黨歷來強調外交政策以維護地區安全為核心(美國前國務卿賴斯語)。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美國需要執行的全球經濟戰略,是能使中美關係最大限度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在美國進行力量收縮的條件下,維持和增強美國在東亞的存在。
此外,美國對台政策調整需要過渡期。在東亞地區,美國歷來的戰略認知是「穩定壓到一切」。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當政,美國政府都宣稱,美國在亞太的基本目標是維護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雖然美國依然試圖遏制中國,但美國對戰略利益的重視,高於美國在台利益。近期看,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還提不上議事日程。重振美國經濟是川普政府的施政重點。
川普訪華,預示美國對台政策最終將進行調整。美國通過加強美台軍事關係的作法,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從根本上看,美國在貫徹其「穩定原則」時,基於中國力量的強大,不得不在地區穩定問題上更多考慮中國的立場,節制對台政策。朝核問題的處理是一個例證。民進黨的忐忑不安是另一個例證。如近期蔡英文過境關島,在宣稱「完成了重頭戲」的同時,蔡英文透露出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對台灣戰略地位下降的擔心。
台灣作為美國政府手中的「籌碼」,在樹立「西方民主典範」,在與美國設計的亞太安全格局的「連結」方面,包括在「平衡」美中關係方面,仍有利用價值。美國政府在武器售台,加強美台軍事合作等方面,其政策走向短期可能與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一些衝突。但這些都是現象,而不是本質。
中美之間存在的分歧,不會影響兩國的戰略合作。美國政府也不可能與極端台獨勢力捆綁在一起,束縛自己的手腳。估計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趨勢,必然是弱化而不是強化。民進黨謀求美國維護其台獨利益的空間,將越來越小。說到底,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問題的解決,只能由兩岸中國人自己完成。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