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振興中華,是大家共同的願望。要達此目的,前路不乏挑戰。內部的困難,如深化改革與開放,操之在我,可以努力以赴。外部的,如國際上方興未艾的「中國威脅論」,則非我能完全掌控,如何克服,需要集思廣益。
美國重返亞太
西方的歷史經驗,一個新強權的興起一定會威脅到舊強權,並設法取而代之。他們以自身的經驗來看中國崛起,自然認為中國是威脅。特別是美國,過去這一個世紀,一直是國際霸權,蘇聯解體後,更升格為唯一霸權。美國對中國大陸最近一、二十年實力的突飛猛進十分不安,不難理解。
美國之所以積極結束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將注意力轉往東亞,就是因為體認到,如果聽任情勢發展,再過十年,中國就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隨同經濟實力上升,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將更加水漲船高。防微杜漸,美國推出重返亞太、亞洲再平衡政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駐軍北澳、國務卿與總統一再訪問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各國、南亞印度,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無一不是衝著中國而來。
激化中國領土糾紛
美國手段之一,就是要在中國周圍製造一圈敵國,牽制中國。中國現在與印度、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有領土糾紛。這些領土糾紛,追本溯源,都是美英法等國一手炮製。
中國對繫爭領土的主權主張只是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卻被這些國家扭曲解釋為擴張領土。中國一向致力於營造周邊和平環境,專注本身發展,政策已經退讓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周遭國家在美國支持下,不肯息爭,國有化的國有化,奪島的奪島,逼得中國只能以行動捍衛主權。
現階段領土糾紛背後的主要推手是美國。對釣魚台,美國一方面說,在主權歸屬上沒有立場,另一方面又說,美日安保條約的防衛範圍涵蓋釣魚島。在中菲黃岩礁的對峙中,美國扛出事關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美國有關切的理由,又鼓勵東協相關糾紛國應以多邊方式與中國交涉。美國甚至高規格接待印度總理辛格,想以邊界糾紛離間中印關係。美國的介入,當然是給中國找麻煩,但自身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一旦情勢惡化,如釣魚島目前的情況,美國也難全身而退。
利用台灣牽制中國
兩岸對峙所以長期持續,就是因為美國的介入。美國並不樂見兩岸發生軍事衝突,但是也不希望兩岸走得過近,致使台灣倒向大陸。美國接受兩岸經貿交流,因為如此台灣經濟才可以從中吸取養分,有能力向美國採買軍備。美國持續武裝台灣,當然意在牽制中國大陸。大陸積極推動的兩岸政治交流,美國持反對立場更顯而易明。
基於上述原因,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雖有大幅改善,但都侷限在經貿領域。對大陸提出的「兩岸政治分歧終須解決,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主張,馬英九一直不願回應,其中緣由,除了綠營的轍肘、馬本人的瞻前顧後外,就是美國的壓力。
在島內與美國勢力的內外包夾下,馬英九在領土問題上拒絕與大陸合作。針對釣魚島,馬英九公開聲明不與大陸攜手,此舉無疑讓日本吃了定心丸。也許公開表態兩岸聯手確有壓力,但不表態也是一種選擇,可以讓對手莫測高深。也可以口頭不聯手,事實上分進合擊。馬英九的政策顯然太透明了一點,取悅了美國與綠營人士,自己的迴旋空間卻緊縮了。
實力是交涉的後盾
中國如何才能消除美國的猜忌,化解阻力?
提高本身實力是最佳的選擇。大陸實力近年來雖然突飛猛進,但就綜合國力而言,美國目前還是第一大國,大陸不能與其正面交鋒,但也不能聽任其圍堵打壓,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既合作又競爭,但這也要美國能接受。好在美國單一霸權的地位已經動搖,中國也非昔日的吳下阿蒙。兩國在經貿上依存度日升,區域問題上需要合作解決,雙方關係將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這種情勢就注定了中美兩國關係雖有所起伏,但總能鬥而不破。如果說美國是中國邁向民族復興的挑戰,中國何嘗不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挑戰?
面對已經崛起的中國,美國縱然再有意見,妄想圍堵,但就事實來看,已力不從心。像今年APEC峰會,歐巴馬本想親自與會,並走訪印尼、汶萊、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國,與習近平互別苗頭。結果卻因為國會杯葛政府預算,又不願提高舉債上限,鬧到政府關門,國債面臨跳票,歐巴馬因此不得不取消東南亞之行,坐鎮華府解決,使得美國在此區域的政治可信度大為受損。政治僵局暴露了美國的軟肋,因此,美國對中國也只能採取競合政策。
深化兩岸關係,
使美國無機可乘
兩岸關係在過去五年多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雙方簽署了19個協議。服務貿易協議雖尚未獲得台灣立法機構批准,但因為此協議對台灣經濟意義重大,當不致延宕太久,兩岸貨品貿易也可望積極推進。目前兩岸經貿關係雖進入深水區,進度容或不如以前快速,但穩步向前可以預期。
至於兩岸政治關係,前景並不明朗。大陸希望推動政治對話、政治協商、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議等,台灣反應遲鈍。後者因內部政情複雜,領導人魄力不足,美國牽制,裹足不前。目前只能從能做的地方著手,如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逐步去除兩會白手套,讓兩岸關係的主管部門,即國台辦與陸委會的領導人與官員能互訪、協商,建立進一步的政治互信與接觸。
台灣不應因制度不同拒統
台灣受美日影響,以大陸未實施民主制度拒絕統一。其實,西方民主制度已顯現諸多缺失,美國如此,歐洲與其他新興國家如此,台灣亦如此。
出身大陸,在美國受教育的基金管理人李世默(Eric X. Li),曾在美國主流媒體與大學,如紐約時報、外交事務學刊、哥倫比亞大學、TED大會為文及演講,闡述大陸政治制度優於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見解擲地有聲,語驚四座,大獲好評。證之於事實也相當令人信服。因此,以政治制度的不同拒絕統一,理由並不充分。
以義大利半島的統一為例,加富爾領導的君主立憲派與加里波底領導的共和派各有理想,兩派一度對峙於拿坡里附近,半島可能仍然南北割據。加里波底最後以統一為重,從南方引退,成就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兩岸如果認清復興中華民族不僅是中山先生的遺訓,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的使命,何不效法加里波底,捐棄制度上的成見,攜手合作,完成國家統一,再創輝煌中華。
(作者係本刊主筆、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