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連任或將兩岸關係帶往更加嚴峻和不確定的未來,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則正展現出中美關係積極而確定的改善。無視中美關係的任何改變,而對美台關係升級給予過多想像,必然會導致嚴重的錯判形勢。
對於中美台三角關係來說,2020年註定又是一個歷史轉捩點。1月11日,台灣大選水落石出,台灣進入又一個民進黨執政週期,將選票投給蔡英文的民眾或許相信,蔡在未來四年會給他們帶來和平與繁榮。同月13日,中美經貿關係出現緩和轉機,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15日,中美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歷時一年半之久的中美貿易戰終於告一段落。
這兩個事件的同時發生具有重要的轉折意涵,前者或將兩岸關係帶往更加嚴峻和不確定的未來,而後者則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積極而確定的改善。對於那些因為中美戰略競爭和蔡英文連任,而對美台關係升級有著過多想像的人們來說,無視中美關係的任何變化,都將造成對形勢的錯判。
中美緊張vs美台升級
眾所周知,對美台關係的獨立研判是無意義的,它的驅動力與剎車機制都必然來自中美關係的大格局。歷史規律表明,中美、美台是一對負相關的關係,中美關係緊張,美台關係就會升級;中美關係緩和,美台關係就相對收斂。相應地,美台關係的狀況不同,台灣當局所獲取的執政資源就有不同。
蔡英文此次如願連任,顯然與此前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外部環境有直接關係。美台關係的不斷提升,美國對島內選舉的高度關注和公開干預,甚至美國對香港動盪局勢的暗中推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幫了蔡英文大忙。
當前階段的中美關係緊張對抗,從2016年川普當選時已全面顯露。堅持保守主義、本土主義立場的川普,儘管摒棄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秩序,但基於遏制中國崛起、維護美國戰略利益的考慮,仍然重視「台灣牌」的傳統價值,他與國會相互呼應,不斷出台提升美台關係的政策舉措,包括國會近年通過或提出的《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等多項涉台法案;允許美國軍艦停靠台灣、允許美國軍隊與台灣軍隊進行聯合演習等決定,僅2019年美國軍艦就9次過境台灣海峽。
此外,《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繼續加入多項涉台條文,強調美台網路安全合作和監控大陸對台灣選舉的影響等。這些親台反中的政策,使得美台關係更為緊密,同時更鼓勵了民進黨當局與大陸對抗的強硬路線。
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川普政府試圖通過不斷提高對華關稅,同時制裁中國的中興、華為等高科技公司等一系列手段來遏制中國的崛起,中美關係面臨嚴峻考驗,脫鉤之說甚囂塵上。在此大環境下,美台關係得以不斷升級,蔡當局亦得以挾洋自重,將其轉化為島內政治籌碼,並在經濟上有所收益。
根據台灣主計總處的測算,中美貿易戰帶來訂單轉移,台商回台投資增加,總額超過7,000億新台幣,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達7.61%,2019年經濟成長率達2.64%。這些產生於中美關係波動時期的經濟資料,對2020大選具有一定的動員效應。
美台夥伴關係虛空且失衡
1月11日,蔡英文勝選後,美國官方表態仍遵循對台政策的平衡基調。一方面,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致賀,稱美台是合作夥伴,強調雙方因政治、經濟、國際價值觀而聯結,讚揚台灣的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認為美台共用民主的價值觀。對此,吳釗燮通過推特回應,感謝蓬佩奧的祝賀和承認「美台夥伴關係」的力量。
另一方面,美國務院負責兩岸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費德瑋,在台灣駐美代表處舉辦的觀選活動中,發表了體現傳統立場的致辭,表示期待繼續與蔡政府和台灣所有政黨領導人合作,推進美台共同利益,進一步加強美國與台灣人民的非官方關係,繼續反制尋求改變現狀的片面行為。
對於蔡英文的連任,蓬佩奧強調的是美台之間的民主價值聯盟,費德瑋則凸顯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性質和反對改變現狀的政策立場,這說明令蔡當局沾沾自喜的所謂「美台夥伴關係」,實際上不僅只有空洞抽象的理念聯繫,而且還被嚴格限定在「一中政策」約束下的非官方關係。
根據常理,夥伴關係一方面要基於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體現相對平等的地位,而「美台夥伴關係」完全是美國定義和賜予的,美國關注自由民主的普適性,所以重視台灣選舉的示範意義,但夥伴關係如果僅繫於理念與價值之上,顯然沒有什麼現實的保障,更無任何實際意義,而美台夥伴關係既沒有共同利益又非平等關係。
更何況,從地緣戰略上看,台灣夾在中美兩強之間,美台關係的從屬性決定了「美台夥伴關係」的不對稱性,即美國在需要時可以凸顯美台價值共識,向中國大陸施壓;在不需要時可以暫時收斂或令其空洞化,以免破壞中美戰略平衡的大局。2016年以來,蔡當局之所以能從不斷升級的美台關係中得利,在於美國要與中國展開戰略競爭和開打貿易戰。而2020年之後會如何?這同樣取決於美國的戰略需要。
中美解凍與美台關係
從長遠和全局來講,中美關係不可能完全脫鉤,或全面失控,只要美國仍然堅持資本主義,只要中國還繼續對外開放,中美兩國就必然有頻密的交集和共同利益。雖然未來兩國之間的戰略競爭與對抗可能成為常態,但中美共同利益決定了接觸與合作仍有廣闊空間。
中美雙方有能力,也有意願,從互相傷害的貿易爭端中緩慢走出,如果兩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堅持對話協商,便能夠為兩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找到理性模式,達到互利共贏,這對兩國有利,也對世界有利。雖然互利共贏的中美關係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只要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
2020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爭取連任是川普清晰的政治目標,因此推動中美解凍並緩慢向好的政治動力是強勁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成果雖然有限,但雙方畢竟是朝著緩和與合作的方向前進了,中美經貿合作關係可望繼續成為中美整體關係的推進器。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邀請了至少200人參加1月15日的儀式,共同見證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其中包括來自深受長達18個月貿易戰影響的幾個州的國會議員。川普還在簽署儀式前向美國農民喊話,聲稱中美貿易協議將是「一個美麗的大怪物」,建議他們「去購買更大的拖拉機」。這是解凍的開始,雖然風險猶存,但是一種更願意合作的中美關係在未來四年是可以預期的。
決定美台關係的三大因素
在此框架下反觀美台關係,有起必有落,在蔡英文的下一個四年,美台關係升級的勢頭將受到遏制,有三方面因素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是中國大陸的實力繼續提升。在應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和美台關係等問題上更有戰略自信、戰略定力,也將探索出更為有效的戰略策略。
二是中美關係終歸無法脫鉤。隨著中美關係貿易戰的硝煙逐漸散去,隨著川普對華政策的逐漸成形,中美將重回競爭與合作的正軌,反過來則美台關係的結構性緊縮將再次顯露。
三是2020年美國大選和川普的策略選擇。川普的不可預測性有目共睹,但其決策邏輯是清晰明確的,即奉行美國至上、利益至上的功利主義策略,未來四年,川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收斂或讓步的可能性,要大於繼續提升美台關係,畢竟是時候與中國恢復交易,而不是再打一場兩敗俱傷的貿易戰了。
因此,雖然美台關係在過去四年間出現了「更公開化、更多元化、更制度化」的提升,但這一趨勢並非不可逆轉,在中美相互依賴和美國仍然需要「一中政策」的前提下,美國的對台政策必然時進時退、可鬆可緊。歸根究柢,美台關係的一切變化都是基於美國戰略利益的需要,台灣的困境在於它完全無法主導這一個變化。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