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兩岸關係將產生正面影響|王建民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是大陸經濟社會政治全面發展的總綱領,為台灣參與大陸經濟建設、分享發展紅利,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有助於兩岸社會的進一步融合。


為台灣參與大陸經濟發展提供機遇

  《決定》總共16部分的廣泛內容中,前七部分幾乎全是關於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新規劃及新方案,約占了總篇幅的一半,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影響廣泛且深遠。

  台灣社會對十八屆三中全會與《決定》最關心的也是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以及可能對台灣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可以肯定地講,大陸新一輪的經濟改革與開放,將創造龐大、持久的經濟發展機會,對台灣,特別對台商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抓住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的脈絡,獲得更多改革與發展紅利,也就成為台灣最關注的問題,也是台灣媒體報導最多之處。

  新一輪經濟改革將對台灣經濟或台商創造新的發展利基。首先,大陸規劃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有助於經濟市場化與資源有的有效配置,以及國企改革及開放民營經濟參與,為台商參與大陸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制度與市場環境。其次,大陸放寬投資准入,如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開放金融、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服務、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行業限制,將會釋放出巨大的經濟發展能量,為台灣參與大陸經濟建設創造了更大的商機,已經炒熱台灣相關行業,帶來相關類股市的上漲。再次,大陸金融領域的大幅開放與改革,城市化發展進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充滿著無限發展機會,必然形成一次新的台商大陸佈局發展的新浪潮。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初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為台灣進入大陸、開拓大陸市場及創造了台商第一次輝煌奇蹟,實現了台灣經濟由傳統製造業向高科技產業的轉型;那麼新一波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將為台灣經濟的再次轉型、為兩岸更大範圍的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也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衝擊力。大陸經濟的龐大體量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對台灣是機會,但也有壓力及衝擊。未來兩岸經濟差距還會持續擴大,大陸半個多月的生產總值就相當於台灣一年國民生產總值。這是近來台灣島內出現一股兩岸產業合作由「互補大於競爭」,逐步轉為「競爭大於互補」思潮的重原因。面對大陸經濟的崛起與未來發展遠景,台灣如何應對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浪潮,也是一場新的考驗與選擇。如果能夠正面看待大陸的經濟發展,則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積極參與到大陸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進程之中,將會對台灣經濟發展與轉型起到積極推動重要作用。若仍然擔憂大陸經濟崛起,繼續對大陸實行管制性經貿政策,不願進一步開放,甚至試圖分散大陸市場,則會錯失大陸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良機,也不利兩岸關係發展。這是台灣方面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


自貿區對接成為兩岸合作新亮點

  《決定》明確涉及台灣或兩岸問題的只有一處,即第七部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第25條「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部分,提出了「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預示了未來在大陸推進經濟開放與改革進程中,尤其是在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將與台港澳地區的開放經濟合作列為重要內容。
就海峽兩岸而言,擴大與台灣地區的開放合作,將成為中央長期性的對台重要政策部署。儘管中央還沒有出台具體的擴大對台開放合作政策,但未來政策的細化與規劃是可以期待的,如何譜寫擴大兩岸經濟開放與合作新篇章,是大陸對台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當前,兩岸各界最關心的一個熱點議題就是如何推進兩岸自由貿易園(港)區的合作與對接。

  《決定》在「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部分提出「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為東南沿海地區設立旨在連接台灣或兩岸合作的自由貿易區提供了想像空間,廈門等地已正在加緊規劃。在大陸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刺激下,台灣方面也加快了推進建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步伐,在三中全會之後台灣又批准了第九個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大陸各地出現設立自由貿易區一樣,共同形成新的趨勢與熱潮。

  海峽自由貿易區或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建設均旨在推進經濟開放、經濟自由化以及與國際經濟接軌,正好提供了兩岸一個新的合作著力點。台灣方面對這一點也非常重視,而且從一度的消極轉為積極,從被動轉為主動,更關注上海自貿區建設以及對台灣所帶來的機會與競爭。如何推動兩岸自由貿易園(港)區合作與對接,在特定區域內推進兩岸經濟的進一步開放與自由化,為未來兩岸經濟整合、建立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實現生產要素在海峽兩岸之間的自由流動創造條件,應是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重大戰略目標。


對台灣社會產生吸引力

  兩岸關係發展雖取得重大進展,但兩岸的政治鴻溝並沒有縮小,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與認同還遠遠不夠。如何增強大陸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及增強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向心力,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課題,其戰略意義甚至遠勝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十八屆三中全會及《決定》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與平台。

  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同時,國民黨也同時舉行第19次黨代表大會。但台灣媒體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導量遠遠超過對國民黨第19次全代會的報導,而對民進黨召開的全代會則更少人關注。原因何在?答案並不複雜。台灣民眾對執政的國民黨失望,對在野的民進黨也不抱希望,國、民兩黨已無足夠能力繪製未來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藍圖,而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發展,則對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對兩岸關係發展甚至台灣前途有著更為重大與深遠的影響,因此台灣民眾與媒體自然更為關注。
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準的快速提高,與台灣經濟相對衰落與薪資停滯不前形成顯明對照。

  台灣民眾過去對大陸的自豪感正在逐步消失,而大陸對台灣社會的吸引力正在增強。近年來,不只是台灣資金繼續轉移大陸,而且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紛紛轉戰大陸,尋求發展,並成為一種新趨勢,甚至引起台灣內部的擔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可望讓台灣民眾進一步瞭解大陸發展的機會與潛力。

  儘管目前兩岸政治對立仍舊,是近幾年來的大交流、大發展,使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人員往來更頻繁,各種交流更加廣泛,兩岸經濟關係更緊密,已形成雙向往來與密不可分的格局。台灣在經濟上已很難脫離大陸,大陸的改革與開放直接關係到台灣經濟發展,也關係到台灣的前途與命運。大陸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自然有利於台灣,是台灣之福,更是中華民族之福。


台灣對大陸觀感可望改變

  台灣社會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及重大改革方案的關心,不僅僅集中於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以及可能的經濟改革紅利,而且更加關注大陸的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司法改革、人權改善等非經濟議題。

  今天台灣民眾最為自豪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制度觀與社會文明進步程度。對中國大陸的態度與觀感,也不再全部關注大陸經濟發展與經濟規模的擴大,而是大陸的社會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及人權觀念的改變。這次三中全會改革議程不只強調經濟發展,而且重視法制建設、社會建設、政治改革。在《決定》中提出了建設「法制中國」口號,提出了獨立審判權;強調「完善司法人權保障制度」,主張「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現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廢止勞動教養制度」等,均成為台灣媒體與學者最為關注的重大問題。若能夠有效推動與落實,將會改變台灣社會對大陸司法與人權的舊觀念,增加對大陸社會與制度的好感。

  台灣社會也關心大陸的政治改革與政治發展。大陸不會走西方式的政治民主制度,但大陸政治民主的改革與進步是可期的。三中全會提出了「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均頗有新意,是中國式政治民主制度的新發展,尤其「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肯定了「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張,是一個很大進步。這種政治改革趨向,會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社會政治制度的認同,至少減少對大陸政治制度的排斥,有利兩岸社會的融合。

  當然,台灣也有人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持負面解讀。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即表示,「中共改革決心並不符合外界期待,顯示出中國內部的緊張關係來到臨界點」。當然這不是什麼新觀點,「中國崩潰論」一直是綠營的主流立場與期待。

  但綠營勢力也不能不重視大陸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力,不能不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台灣的影響。蘇貞昌表示,「三中全會閉幕後,對於兩岸交流與台灣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民進黨會保持密切關心,注意後續發展」。綠營既無法改變大陸的改革與發展進程,就應順應歷史潮流,順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