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春意發 勿蹉跎|景豔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4年的春天相較來得早一些。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台灣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的首次正式會面,讓寒意料峭的早春平添熱烈與溫情。2月11日,當王的手在媒體聚焦燈下緊緊相握,一握再握的時候,一種久違的感動再度湧起。1993年汪辜二老的歷史性握手猶在眼前,彈指一揮間,兩岸關係的發展已有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跨越。

這一天來得並不突然。早在2013年10月亞太經合會期間,王兩人的短暫互動,就已讓人捕捉到後續正式訪問的訊息。

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

從「金門會談」、「辜汪會談」、「連胡會」、「江陳會」,再到今天的「王張會」,兩岸對話交流平台逐漸建立,管道逐漸增多,協商對話一步步地邁向制度化、常態化。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兩岸之間達成的各項成果越來越多,在兩岸關係業已邁入鞏固深化,乃至尋求新突破的背景之下,「王會」乃至更高層級的對話,既有水到渠成的必然,也擔負著鋪陳新局的期待。

根據陸委會1月29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台灣約60%民眾認為兩岸事務首長務實討論交流,有助兩岸關係發展,王郁琦訪問大陸得到55.8%的民眾認同,65.7%贊成會面討論陸委會和國台辦建立直接聯絡溝通機制。海內外88家媒體,220名記者參與報導,更反映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受關注度。

這是形勢發展的需要

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海峽兩岸共同面對著敏感多變的安全形勢。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熱絡,但至為重要和敏感的政治問題卻進展緩慢。兩岸公權力部門溝通的機制化,有助於及時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也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

就大陸來說,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主張、新舉措。就台灣方面而言,馬英九已經進入第二任期,要在有限的任期內繼續推行其執政理念,走出處處受制、民調低迷的困境,為年底「七合一」選舉拉抬聲勢,在兩岸事務乃至對外事務中尋找新的突破點。

兩岸不能走回頭路

人們注意到,在2月11日下午的會面當中,王兩人的發言竟然有和以往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往是兩岸雙方的代表各自致辭之後即告一段落,而這次卻增加了你來我往的引申。張志軍說完王郁琦講,王郁琦說完張志軍補充,張志軍補充之後王郁琦再強調。其間,有人讀出了較勁,有人聽出了互動,往來之中,卻是共識的強化或呼應。王都強調「九二共識」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進行兩岸協商的根本前提條件。王郁琦說「希望兩岸能夠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張志軍則表示「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王郁琦說:「對於得來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我們都應加以珍惜。」張志軍則說:「我們雙方應下定決心,絕不能讓兩岸關係再遭折騰,更不能走回頭路。」

據瞭解,王郁琦此行日程安排全部尊重台灣的意見。第一站南京,是國民政府所在地,是孫中山先生的安息地;第二站上海,不僅是與台北有著深厚淵源的時尚之都,更是第二次「汪辜會晤」所在地。「王會」之後,王郁琦拜謁中山陵、在曾為辯論對手的南京大學演講,隨後赴上海與涉台學者座談,參觀上海文廣集團,探望台商子弟學校;而張志軍則另行參觀了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紀念館,赴福壽園祭拜汪道涵先生,告慰先賢……,在活動分別結束後再行會面,13日在上海和平飯店進行茶敘。二人行程設計、內容敲定,都充分體現兩岸相互尊重與平等協商的原則,既有一脈相承的延續性,又有務實前瞻的思維。

13日雙方非正式會談中,有關「馬習會」的消息終於發佈。大陸方面表示這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沒有必要借助國際場合,這顯然與台灣方面期待有所落差。事實上,這是大陸的一貫立場,台灣地區政黨輪替的政治生態,在台灣內部未能就統一達成主流共識之前,「兩岸不走回頭路」、至為重要。

同樣在上海,此次「王會」,總體氣氛已與十多年前的第二次「辜汪會」大不相同,在開放寬鬆的氛圍下,雙方都儘量避免碰觸對方的政治敏感區,以 「既熟悉又陌生」方式相互試探瞭解,試圖把握住兩岸關係彼此相容的底線,與可以共同借鑒提升的優長之處。此次「王會」所體現出的平等、尊重、互信、包容,正是兩岸關係穩步提升的真實寫照,也是推進兩岸政治互信的重要舉措。

契機再現莫蹉跎

有人說,在大陸,沒有比國台辦更熟悉陸委會的單位;在台灣,沒有比陸委會更熟悉國台辦的部門,但在政治生態的傾軋之下,彼此卻曾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早在「辜汪會」之前,大陸就曾經提出過讓國台辦與陸委會直接協商的建議,卻遭李登輝的反對,由此才有海協會與海基會冠以「白手套」的接觸對話。走到今天,歷史的一頁已然翻過了二十多年。也正因如此,這次會面彌足珍貴。

首先,「王會」本身寫下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直接會面的歷史新頁。它是繼國共對話平台、兩會協商之後,更具公權力的對話平台。如果國台辦與陸委會由此得以建立常態溝通、互訪機制,一方面有助於雙方制定更「接地氣」的兩岸政策,另一方面也可在兩岸事務處理上更具效率,這是兩岸未來走向政治談判必走的一步,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影響重大。

其次,儘管「王會」並沒有在政治性議題達成重要共識,但會面本身即具政治意涵。以王郁琦此行來看,南大演講突出與年輕人的溝通,社會價值的建構;在文廣集團的談話突出網路媒體開放,台灣音像文化製品行銷…如此種種都是非經濟的,關切的觸角也延伸到更為具體的層面。大陸方面就一些政治議題的積極表態,彰顯了自信與豁達,兩岸之間所展現的「同頻共振」,給兩岸未來的協商談判預留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第三,「王會」再一次喚起兩岸民眾的情感記憶,比如對兩岸關係進入《國統綱領》中程階段的分析,對兩岸交流協商歷史的回顧,深層激蕩著兩岸關係的情感音符。

第四,在國際社會中又一次展現兩岸中國人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問題的智慧與信心。這次會面,外籍採訪媒體就有12家25人,足見國際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的關注。日本也派出20位記者,顯示兩岸間的互動牽動亞太區形勢的變化。

不必諱言,儘管本次「王會」有如此重大意義,但它的成果仍然有限,後續影響仍待觀察。王郁琦出訪前夕,台灣民意機構作出決議,要求他不得簽署政治性文件或發表共同聲明、新聞稿;不得接受、呼應「一中框架」、「反台獨」等主張或談判相關政治性議題,並以「政治責任」相挾。這一方面顯示出台灣政治生態的複雜,另一方面也顯示台獨勢力的反制力量及主政者自身的局限。也正因如此,人們通過「王會」看到,兩岸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不能抱持一蹴而就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道走對了,路就不會遙遠」、「破解難題需要想像力」。兩岸關係一路走來歷經風雨波折,承載著多少人辛勤的汗水與努力,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每一步都值得珍惜。第二次「辜汪會」時,辜老曾題字:「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時至今日,又是一個早春時節,面對兩岸關係發展又一次春意萌動的契機,人們有什麼可以蹉跎的理由?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作者係海峽之聲廣播電台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