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僅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台灣光復75周年。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在內,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勝利成果,雪洗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恥辱。1945年10月25日,當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宣布台灣光復時,全台一片歡騰,敲鑼打鼓,熱烈慶祝。
台灣人民決心義不臣倭
75年前的歷史場景,早已記錄在史冊上,無可撼動。
1945年4月17日,台灣革命同盟會為紀念《馬關條約》50周年發表宣言:「台澎同胞,為著求自由解放,為著伸張正義,為著保有民族正氣,明知寡不敵眾,繼續奮鬥,抗拒強暴。起初發動7年抗戰,其次又是10年暴動,抗日反帝怒潮今日依然遍及台澎諸島。50年間犧牲65萬人。雖然尚未成功,可是先烈的不朽精神仍不斷鼓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停止!」這就是生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決心義不臣倭的台灣人。這種精神正是台灣順利回歸祖國懷抱的民意基礎。
歷史告訴我們,僅有台灣人民的抗日活動不足以使台灣回歸祖國。台灣要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離開全體中國人民的奮鬥是不能成功的。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及其取得的最後勝利,就是全中國人民的奮鬥。二戰的歐洲戰場以1939年9月德軍侵占波蘭為起點,它的東方戰場卻早在1937年7月中國軍隊抵抗日軍侵略時就展開了。中國戰場上形成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共同抗日的局面。這個局面的存在,是由於中國人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而確立的。兩個戰場並存,在二戰期間反法西斯戰線各國中是獨特的。
中國二戰場拖住日本兵力
由於中國兩個戰場的存在,拖住了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使它既無力「北進」蘇聯,又無力「南進」太平洋。以1938年10月為例,日本陸軍總兵力有34個師團,分布在中國的有32個,占其總兵力的94%。再以1941年12月為例,日軍陸軍總兵力有51個師團,分駐於中國的有35個,占其總兵力的69%;分布在太平洋戰場的有10個,只占其總兵力的19.6%。到了1945年,日軍51%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上,49%的兵力在太平洋戰場上。
中國人民以百折不撓的抗戰精神,支持了蘇聯的對德戰爭,使它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又支持了美國、英國的太平洋戰場,大大減少了日軍對他們的壓力;又粉碎了日、德法西斯打通歐亞的企圖,使日、德的法西斯不能在更大範圍給人類帶來苦難。
中國抗戰的勝利及其對世界和平力量所做的貢獻,使它開始擺脫弱國的處境,並有資格作為一個世界大國。這個勝利是以3,500萬人傷亡、以數千萬人的流離失所、以巨大的物質損失為代價的。不付出這個巨大代價,就不能取得這個偉大勝利,沒有這個偉大的勝利,哪裡可以讓日本殖民者退出台灣呢?哪裡會有台灣的光復呢?
我們可以從歷史得出結論:1895年台灣被割讓,是中國國運所致;1945年台灣回歸祖國,也是中國國運所致。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回歸祖國,徹底否定了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是近代中國歷史命運轉變的樞紐,是此後中國發生歷史性進步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人民付出的犧牲,已經融匯到全中國人民的犧牲中,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也融匯到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中。原鄉人的血已經流回原鄉。
《馬關條約》重挫全中國
《馬關條約》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政府對外簽署的最為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之一。條約帶給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損失極為巨大。原先以為只有西洋的英、法、俄、美等國可以輕易使清政府就範,現在連一向被認為是「蕞爾小國」的東洋日本也可以輕易迫使清政府就範。
此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強租租借地,中國呈現被列強瓜分之勢。接著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不僅賠款4.5億兩白銀,而且中國的土地接受聯軍的駐紮,首都的使館區也在列強軍隊的警衛之下。在使館區的城牆上架起一門迫擊炮就可以打到紫禁城。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組織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並簽訂《辛丑條約》,這一切的誘因,都來自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取得的勝利。
《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至大至巨的。除了戰爭賠款2億兩白銀,還有大量的土地割讓。遼東半島比台灣大,其重要性對清廷來說,要大於台灣、澎湖列島。由於法、德、俄的干預,日本被迫把已經吞進口的遼東半島吐了出來,中國卻平白無故地被迫交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去贖回。這些錢是日本不費一槍一彈,輕而易舉拿到手的。可見,台灣是「棄兒」之說是說不通的。台灣的割讓首先是祖國的悲情,是全體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共同悲情。
中國的痛苦不僅於此。為了在三年內還清賠款,不至於增加5%的利息,清政府立即著手向西方借款。從1895到1898年間,清政府先後向俄、法、英、德銀行團,完成三筆巨額借款,共3.09億兩白銀,扣除折扣、回扣,清政府實得2.6億兩,差不多全數交給了日本。為此,清政府不得不承擔列強提出的嚴酷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大約說來,借款本息必須在36年或45年內還清,不得提前。在還清本息前,中國海關必須由外國人控制。中國政府為此要支付本息超過6億兩白銀。
戰爭雖是中日兩國打的,其結果,卻是西方列強和日本一起宰殺中國。當時中國一年的財政收入約8千萬兩白銀,要拿出差不多8年的全部收入來償付賠款和借款,中國在現代化的步伐上還能有作為嗎?還敢求富求強嗎?甲午戰後的中國,深陷半殖民地的深淵而不能自拔,坎坷的洋務自強運動因此招致破產,微弱的現代化追求遭到致命打擊。
台灣被割讓刺激中國覺醒
在台灣人民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同時,日本又發動了長達15年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造成難以形容的創傷和痛苦。在東西方帝國主義的長期侵略和控制下,中國差不多從半殖民地變成殖民地了。歷史很清楚地昭示人們,中國近代的貧窮落後,以及現代化難以起步,是西方列強和東方日本的侵略和掠奪造成的。甲午戰爭的失敗,台灣的割讓,是造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關鍵一環。
應該指出: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在內,並沒有停止在「悲情」的哭泣之下。甲午戰爭的失敗,台灣的被割讓,刺激中國人迅速覺醒。在中國近代史上起過推動歷史前進作用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其活動的起點都在甲午一役。孫中山於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第一次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顯然是受了甲午戰爭的刺激。康有為於1895年5月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要求變法維新,正是與《馬關條約》的簽訂有關。他們都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希望加以改變。
維新派批評洋務派追求西方人的「船堅炮利」,徒襲他人皮毛。他們要求革新政治,發展資本主義。此後「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等方案的提出,都是從維新改良主張衍化出來的。但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存在,外國勢力的控制,使他們的主張不能實現。與此相反,革命派看到朝廷的腐敗,不僅要求根本推翻清朝廷,還要求推翻站在朝廷之上的洋人勢力。此後中共主張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也是從這一認識發展而來的。
台灣人抗日鬥爭連綿不絕
台灣人民的鬥爭,是與整個中國人民的鬥爭同步的。不僅李友邦率領的台灣義勇隊,還有更多台灣同胞直接參與了祖國大陸的抗日武裝鬥爭,台灣島內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羅福星策劃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林木順、謝雪紅等領導的台灣共產黨的奮鬥,以及林獻堂、蔣渭水、賴和、楊逵、連橫等從事的政治和文化訴求,都直接間接同日本殖民者進行鬥爭,都謀求台灣回歸祖國懷抱。此前,劉永福與徐驤、姜紹祖、吳彭年、吳湯興、胡嘉猷、江國輝、蘇力、黃娘盛等各支義民軍抗日作戰,北埔起義、林圯埔起義、苗栗起義、六甲起義、噍吧哖起義(又稱西來庵事件)、霧社起義等,台灣人民抗日鬥爭是連綿不絕的。
不容回避,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也培養了極少數願意成為「皇民」的人。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談話,透露了這種情緒。1995年台灣極少數主張台獨的人,借《馬關條約》簽字百年,舉行所謂「告別中國」遊行,以及到馬關春帆樓進行朝拜,在春帆樓裡留下對日本侵占台灣的阿諛、諂媚之詞,反映的也是這種皇民情緒。也有少數日本右翼學者到台灣,出席紀念《馬關條約》百周年的所謂學術討論會,鼓吹百年前日本不是從中國手裡獲得台灣,而是從清廷手裡獲得台灣,為台獨分子撐腰打氣,這透露出日本右翼勢力的確是台獨分子的後台。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引為警惕的。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