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國製造2025」新願景的蛻變方向|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國作家吳曉波2015年1月25日發表的《去日本買個馬桶蓋》文章被瘋狂轉發,讓中國人不遠千里飛到日本競相搶購一個根本就是中國製造的「洋貨馬桶蓋」故事,凸顯出近40年來中國製造業發展只有量的膨脹,沒有質的晉級提升,雖然以「世界工廠」傲世,但相比於日本製造業的衰敗落後,「中國產品」不過是「質低價廉」的代名詞,根本無力促使中國產業經濟繼續躍進未來;同時,這一事件也顯現出,中國民眾渴望有真正世界級創新的「中國產品」。

今天中國的產、企業之所以無法有效升級進步,最常被提及的無非是: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太高、用工難、用工費用更貴。但是,專業專家的分析則認為,真正深層的原因是,中國產業經濟的廠商企業層次普遍缺技術、缺品牌、缺研發、缺人才,以及在整體部門別產業類項普遍存在的通病問題,即低階技術產業全面生產過剩,高階技術產業全面生產能力及能量皆不足的缺失;整體中國製造業的基本態勢格局,就是「大而不強」。

 

製造業三個壓力陷阱

 

在中國崛起後的最近20年間,中國產業經濟部門的多數製造業企業家們,普遍都有陷入一片痛苦與徬徨的迷思之中,最主要的痛苦壓力來自於三個方面。

在中國投資經營製造業的痛苦之一,是要素成本優勢的喪失。過去37年,「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取得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上的任何成就,其最核心的致勝武器,無非就是「成本優勢」,特別是在中國生產製造所擁有的土地、人力、稅賦等投入要素成本優勢,構成了製造成本上的巨大優勢。然則到了今天,隨著各項要素成本及社會成本節節高升,製造業在中國的產製性價比優勢,無論是絕對優勢抑或是相對優勢,跟東協經濟體乃至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比起來,已然大顯遜色。

在中國投資經營製造業的痛苦之二,是在內需市場行銷通路的優勢大瓦解。過去30幾年來,中國在地本土廠商企業都能有效發揮內需市場的行銷本領,在中國遼闊的內需疆域內,構築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相對優勢行銷網路;可是在今天,因為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的爆發崛興,把中國內需市場的資訊流、金流、人流和物流,悉數予以全面顛覆再造,國內通路已被徹底踩平,昔日的「行銷金字塔」優勢,都在一夕之間豬羊變色;而對外需市場的行銷通路也因為「物聯網」(智慧聯網)科技與產業的突飛躍進,而出現板塊格局大翻轉,造成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行銷通路策略上的莫大挑戰。

在中國投資經營製造業的痛苦之三,是「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症」。

加速「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早期中國製造業部門震天價響許多年,然則,對於身處局中的絕大多數中國製造產業經濟企業家們,卻普遍猶豫、束手無策;最近一年來,一些忽然迸發的新製造業經濟概念,包括智慧化硬體、3D列印、智慧化機器人,以及「工業4.0」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尤其讓幾乎所有50後、60後的企業家,更加升高其「轉型恐懼症」而驚慌失措。

 

國際競爭力可期待

 

不過最近幾年,國際研究機構的報告及傳媒報導,也能看到一些比較正面的說法。

2015年1月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深圳:中國矽谷?》封面報導,就直稱深圳已從「山寨之都」變身為「硬體天堂」,而一年之前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寒武紀》(A Cambrian Moment)特別報導,稱許深圳乃「全球電子產業的首都」(the world capital of electronics),「這種新型電子設備『寒武紀式』大爆發,在上一次是發生於美國矽谷的軟體業。」若干研究機構也認為:中國製造業廠商的「工業生產模式」正在蛻變,即將由「中國製造」演變為「在中國為中國市場而創造」發展。

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在當前及未來五年均位居全世界榜首,其競爭力驅動因素,不僅是製造成本,還包括人才驅動的創新,經濟、貿易、金融與稅務體系,供應商網絡,法律法規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本地市場吸引力,醫療保健體系,以及政府對製造業的投資等,中國製造業經濟的潛能都頗可期待。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對入世十年後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也積極認為:加入WTO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經濟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已見相當大程度的提升;而中國製造業競爭優勢的增強,正是促成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動力。

凡此種種,無非都在表明,中國製造業有可以再造,並發揮新競爭優勢的機會,其未來性仍具頗大可期待的空間。

 

新願景的落實策略抉擇

 

2015年3月6日至15日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十年新願景,採取創新驅動、智慧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的新世代產業經濟策略,以促使中國能夠加速從製造大國轉進為製造強國,甚至於能夠邁向「中國智造」的新境界。

研議中的「中國製造2025」新願景,其所必將採行的落實策略抉擇,首先需要國務院儘快制訂《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條例》,以能發揮政府在產業科技升級進步起到更加積極的引導作用,尤其是需要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能夠把製造業廠商企業的科技進步,納入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各項計畫中,形成整體國家政府層面的合力,促進廠商企業技術進步的全面運作體制,加強產、學、研、用的一體化合作,鼓勵各類多元社會資源,一起積極參與製造業部門的廠商企業技術進步。

其次,以國務院為核心的國家級完善自主創新政策,策略性重點支援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對於在中國投資營運的創新企業「多予少取」,盡力鼓勵民間廠商企業騰出更多的資金多搞研發;同時,「中國製造2025」將高度重視「產業人力資本」的投資開發與養成訓練,以及高階生產製造技能團隊的成功組合。

 

台灣各界都不應輕忽

 

而最值得正視的是其三,在落實「中國製造2025」十年新願景,新一輪的創新政策策略抉擇,大陸特別強調「市場化」與「自由企業化」,因為在全世界經濟大循環的全球化自由開放市場的大競爭中,「市場一定比政府聰明」,「企業家也一定比政府決策官員更聰明」,未來政府的政策功能就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市場更自由開放地運作,放手讓企業大開大闔「忙起來」。

「中國製造2025」十年新願景的開展與落實,對未來十年的亞太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板塊格局,必然會造成極大的改變衝擊效應,也會相當程度扭動全世界經濟復甦的動能機制,海峽此岸的台灣經濟社會,以及政府、民間決策者,都不應該枉予輕忽。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