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峰會是怎樣的組織?它在國際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EAS),是與東協峰會同期舉行的年會,由東協輪值主席國主辦、主持,峰會的模式由東協和東亞峰會其他參加國共同審議;它是一個開放、包容、透明和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論壇,讓東協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基於全球和地區經濟自由化帶來的競爭日益激烈,東協1995年在第五次領袖會議發表的宣言中強調,東協國家要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加強合作,努力加速東南亞一體化進程;會議還決定,每年舉行一次非正式領袖會議,並歡迎其他亞洲國家的領導人參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給東亞國家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但也激發了各國推動地區合作的強烈願望,同年底,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聚首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0+3」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2000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提出東亞峰會的構想,2001年由參加「10+3」會議的東亞13國、26位專家組成「東亞展望小組」,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報告,為東亞地區合作勾勒出發展藍圖。
2002年第6次10+3領導人會議通過《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隨即開始朝向東亞峰會演變。在東協的推動下,第一屆東亞峰會於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舉行,並正式開啟運作。
東亞峰會目前有18個參與國。其中,東協10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為原始成員;俄羅斯和美國於2010年10月第五屆峰會加入。另外還有已被推薦的潛在成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東帝汶,以及潛在的觀察員歐盟。
歷屆會議各國領導人皆會就未來發展方向交換意見,迄今已確定能源、金融、教育、公共衛生、災害管理、東協互聯互通為重點合作領域,且初步形成經貿、能源、環境、教育部長的定期會晤機制。
今年是第12屆,適逢東協成立50周年,東協與中日韓10+3合作啟動20周年,別具歷史意義;11月13-14日在菲律賓安吉利斯舉行,主題為「擁抱變革,融入世界」,會議聚焦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反恐合作與安全、東協與域外國家合作等。
與會者有擔任主席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東協各國領導人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南韓總統文在寅、印度總理莫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俄羅斯總理梅德維杰夫、澳洲總理騰博、紐西蘭總理阿德恩、美國國務卿提勒森。
李克強特別在會中申述,中國會繼續努力與東協國家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深化海上務實合作,積極推進「準則」磋商,使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