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甲午戰爭的歷史會重演嗎?|鄭海麟 在 Facebook 上分享!

 

7月1日,日本政府在臨時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這表示即使自身未受到攻擊,日本也可以為阻止針對他國的攻擊而行使武力。日本內閣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之後,就會著手制訂相關法律修正案,以便將來為運送日本僑民的美軍船艦護航,或攔截射向美國的導彈時,有法律依據。

為解禁集體自衛權找藉口

近期以來,面對大陸的崛起,日本可謂動作頻頻,包括在5月底6月初的香格里拉會談,日本首相安倍試圖將中國大陸塑造成「麻煩製造者」,其目的並非為了區域和平,而是為解禁集體自衛權尋找理由和藉口。安倍還透過區域和平的相關議題,積極拉攏亞洲鄰國的支持,放大日本在國際間的話語權,這對鞏固其個人在日本國內的政治地位有相當助益,同時也可提振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氛圍,而這亦能間接便利主政者的施政,讓諸多提振經濟的政策獲得支持。

日本的這些動作,很明顯地受到美國的支持,因為美國也亟欲在亞洲圍堵中國,而首要的盟軍就是日本。不過,日本雖獲美國的支持,卻不一定會得到周邊鄰國的認同。日前,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在內的鄰國,甚至日本國內,都有反對聲浪。反對解禁的日本民眾數度聚集在位於東京的首相官邸前,大喊「堅決反對修改憲法解釋」、「不需要集體自衛權」。

在此之前,安倍對日本媒體說,中國大陸在南海、東海和釣魚台的行動,令亞洲各國擔憂。他還進一步闡述其對華的「先包圍後改善」外交思路。他說,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首要強化日美同盟關係。其次要強化與東南亞聯盟各國的合作,使東南亞成為日本發展的據點,合作範圍包括經濟、文化、安全保障和能源。日本要提升與印度和澳洲的合作關係,美日韓安保協商也將常態化。

其實,安倍上台伊始即安排赴訪越南、泰國和印尼等亞洲多個國家,該外交行程體現了日本希望與東盟國家強化關係,以對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積極謀求海洋權益的中國大陸,形成制衡之勢。

甘作美國鷹犬  東亞警戒

以上安倍的言論和舉措在在表明,日本正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試圖通過拉攏亞洲的其他國家,聯手制衡中國大陸。而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政策,以及他在釣魚台主權爭端中的強硬表態,顯示日本在外交上試圖突破戰後「持守和平」的框框,在軍事上開始掙脫「專守防衛、不作軍事大國」等《和平憲法》規範下的政策束縛,將戰略由防守轉向進攻的態勢。筆者認為,安倍的「先包圍後改善」及「積極和平主義」政策,目的乃是謀求利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和目前中日釣魚台的緊張局勢,以使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悄然崛起,實現向正常的大國轉型,重溫往昔大和民族作為東亞龍頭老大的舊夢。

日本試圖將自身武裝成軍事大國,其目的並非想當東方王道的干城,而是要作美國控制東亞地區的鷹犬,這點可從美國在亞洲所採取的一系列強化東亞安全的舉措,如加強美日安保合作、公開宣布《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台,以及對朝鮮的軍事崛起施加壓力等行動中看得出來。

就美國而言,要在東亞維持主導地位,第一是要穩定目前的局勢,而朝鮮發展核武引起東亞局勢動盪,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第二是要防範中國大陸作為軍事大國的崛起,以免引起不均衡的區域衝突和緊張。為達此目的,美國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扶持日本作為軍事大國,使之與中、朝勢力抗衡。事實上,日本的復興和軍事崛起的確也構成對中國發展的巨大障礙。

日本一直都有與中國爭東亞龍頭老大的野心,自上個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日本就地區安全與中國的崛起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從而加快了它在美國的卵翼下謀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步伐;同時,日本用於防衛的軍備預算也大幅升高,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二位的軍備大國;當美國發動對伊戰爭之際,日本也主動積極地要求派遣自衛隊參戰。日本這些舉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大陸及東亞國家對其軍事動向的警惕,特別是二戰時期深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東亞國家,對於日本實施周邊事態法案、確認「日之丸」及「君之代」的法律地位、將自衛隊升格為正規軍,以及通過《有事三法》等象徵軍國主義還魂的舉措,產生疑慮和關切。

有鑑於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對亞洲、太平洋各地區人民所犯的戰爭罪行及其戰後責任反覆陳述,目的是要幫助日本當局對過去的戰爭罪行做出深刻的反省,以便起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戒作用;同時也是為了幫助日本與亞洲各國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賴的關係,爭取成為東亞王道的干城,而不再做傷害東亞人民的鷹犬。

記得數年前,中國發射遠程導彈摧毀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此舉令西方世界震驚之餘,日美兩個軍事盟國大肆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賴斯稱,該舉措是一次「使我們震驚的測試」。日本極右政要中川昭一則進一步將它說成是「瞄準日本的實驗」。去年底,中國大陸的遼寧號航母戰鬥群開赴南海例行軍演,以安倍為首的日本右翼政客再度大肆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有政客甚至提出所謂「日本淪陷論」,叫嚷日本如不及時制衡中國的軍事擴張,未來將「淪為中國的一個省」。日本右翼政客的叫囂聲,目的是要煽動日本政府和日本國民,日本必須劍拔弩張地應付中國的崛起。難道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真的如某些觀察家所說會「再度重演」嗎?要解答這一問題,必須從中日兩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的分析解剖。

大陸得做好思想準備

從近現代的歷史來看,日本的確是一個造成中國「創巨痛深」的國家,當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中日兩國同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之後日本經維新變法而崛起。可悲的是,它的崛起不僅未成為中國之福,反成為中國「三千年來未有之大禍」的根源。日本人的可怕兼可惡,就在於他們將西方列強套在自己身上的繩索解開後,反而將繩索套在中國身上。明治時代的許多軍閥、政客乃至思想家都一致認為,日本的富強需要以中國貧弱為基礎,它的民族優越感需要以中華民族受虐受辱為代價,它的國內危機需要到中國來解決,它的國際地位需要犧牲中國來滿足。不能否認,時下的日本存在著一些右翼勢力,他們經常重溫往日「大日本帝國稱雄東亞」的舊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振雄風,面對鄰邦中國大陸日益崛起,他們從心理上產生出一種莫名的恐懼,妄圖聯合世界上的一切反華勢力,來遏阻、圍堵正在崛起的中國。

無論渲染「日本淪陷論」、「中國軍事威脅論」、抑或「中國反西方文明論」,目的都是為了扼殺中國大陸的崛起,不希望中國超越日本。在這些右翼人士的眼裡,中國的崛起意味著對日本的威脅,中國的優越意味著日本的受辱,中國的富強意味著日本的貧弱。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近代日本的崛起,就是靠犧牲中國來達到目的的。      

基於這種心理和認知,日本右翼人士認為,在中日國力此消彼長之際,必然會產生一次大規模的較量,兩個甲子前的中日關係就是如此。中國的當政者和有識之士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可能無法因應突然而來的變局。

 

(作者係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