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馬英九對外交往政策的思維特點|徐青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奠基於兩岸的政治妥協,奠基於順應美國的國家利益」。蘇起這句話,道盡台灣當局的生存法則,也直擊其對外政策思維的核心要害。馬英九稱「要讓中華民國在國際間得到平等對待,讓全世界知道中華民國是個合法國家」,這個對外政策是其「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大陸政策的國際延伸,但限於兩岸政治定位尚未商談解決、限於國際上的一中框架認知、限於不能違反美國的戰略利益。因此,策略之一就是更為靈活務實,以拓寬活路,獲取最大的台灣利益,這主要包含在其兩岸與對外關係的「良性循環」與「微妙平衡」之中。


以「治權訴求」達到「主權利益」

  在兩岸實力對比下台灣日益衰落、國際法理基礎難以撼動的政治現實中,馬英九很務實地降低其「外交」訴求至治權層次。由於治權層次的訴求不違反一個中國框架,因此,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政策,大陸也釋出善意,兩岸默契地停止了以建交為目的的外交戰。

  「外交休兵」屬於馬對外政策中的消極面,即「不與中共在國際上惡鬥」,但在積極面上,特別是馬不與大陸進行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談判,其意圖,一是試圖以時間換取空間,以治權訴求的達成累積台灣籌碼,謀取「中華民國」更多的「主權利益」。二是寄望大陸更加主動的釋出善意,回報馬主動降級至治權層次的外交訴求。
問題是,台欲以「治權訴求」達到「主權利益」,必將有損國際上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大陸會不擔憂嗎?會認同嗎?當然,以「治權訴求」達到「主權利益」,也應是馬英九不願,也不能與大陸進行國際空間談判的隱情所在,因為一旦談判,台灣還有可操作的空間嗎?但拖著不談,也導致兩岸在涉外領域難免發生衝突或面臨尷尬的局面,2013年的張懸事件、台灣與甘比亞斷交,都屬此類。


迎合美國戰略利益

  提到台灣當局的對外政策,首先想到的就是親美。馬英九上任前就明確地重建與美國互信的政策基調,執政五年來,也始終小心維護著乖乖仔的形象,對於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馬稱之「是加深台與美關係的最好契機」。第二任期,他派出金溥聰任駐美代表,全面強化對美的經貿、政治、安全關係,其自覺維護美國亞太利益,並希望成為美國有用的小夥伴心態日益鮮明。馬的親美以及五年來經營的台美互信成果,在2013年8月馬出訪中南美洲過境美國時全面展現了出來。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議員恩格爾(Eliot Engel)稱,「挺台是華盛頓和國會的整體氣氛」,台灣應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重要成員」,未來會繼續支持台灣。五年來,馬從親美政策中得到免簽待遇、重啟經貿商談、加入TPP、提升駐美機構人員禮遇、獲得加入國際組織的支援,以及軍售等較為充分的回報,其兩岸及對外政策,包括東海和平倡議等,也都得到美國的認可。


投機與平衡策略

  搞平衡是馬英九「以小事大」的戰術智慧,實踐在對外策略上,則是在「親美、友日、和中」的政策基調上,不僅在兩岸和對外關係上搞「正面影響」的「良性循環」,也搞「微妙平衡」。馬稱,「外交與兩岸關係有不可分的關係存在,本身有連動性,要當一盤棋思考,不能割裂,不能對立,逐漸把外交與兩岸微調到比較平衡的狀態以獲得最大利益」,「現在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正處於一種微妙平衡狀態,因為中共要維持兩岸關係,不太敢在我們的邦交國下手,這種平衡狀態對我們國家和人民有利」。其主旨是兩岸與對外關係是一體兩面,兩岸關係緩和能減少發展對外關係的政治障礙。因此,不僅要「停止與中共在國際上的惡鬥」,更要借兩岸和平契機,打造「良性迴圈」和「微妙平衡」狀態,以謀求台對外關係的最大利益。這是「活路外交積極面」的體現。因此,在「良性迴圈」中有了「兩岸休兵」與台「邦誼穩固」;在「微妙平衡」中有了「中共不敢下手」與台對外關係的提升甚至突破。

  筆者曾對馬英九寄予希望,希望他能以兩岸與台美關係的「雙重良性循環」,突破兩岸政治關係的瓶頸,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現在看來,似乎是種奢望了。有台灣學者說,馬英九的「一中」是建立在「否認大陸」的基礎之上的,這話說得相當透澈。馬英九理性上認同兩岸關係優先於對外關係,但在實踐上,卻以親美為主調,以擁抱美國利益作為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保證,折射出的是其反共冷戰思維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及其對外政策的負面影響,也因此彰顯其政策的侷限性。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