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封給川普和國會議員的百人聯署公開信,題為〈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從這封信簽署人數眾多,且網羅了各界菁英可以說明,華盛頓其實未必有與中國為敵的共識。
公開信由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D. Swaine)、前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和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等5人執筆。並有其他95位美國的「中國通」連署,其中包括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會主席卜睿哲、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共100人。他們來自學界、外交界、軍界和企業界,其中許多人專業生涯重心都放在亞洲,尤其是中美關係上。
公開批判美國對華政策
公開信開宗明義寫道:「我們非常擔心美中關係日益惡化,這樣並不符合美國或全球利益。儘管北京近來的行為讓我們憂心忡忡,也認為需要給予強而有力的回應,但我們也認為,美國的許多作為才是雙方關係急轉直下的直接原因。」
公開信提出7點主張,表達了100位專家學者的共同看法,提出了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問題,以及更有效的美國政策的基本要素。
(一)中國近年來的行為令人不安,對世界構成嚴重挑戰,美國需要堅定有效地回應這些挑戰,但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根本上卻會適得其反。
(二)我們不認為北京是經濟敵人,或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方面的生存威脅,需要全面與之對抗。另外,中國並非鐵板一塊,其領導人的觀點也非一成不變。很多中國官員和菁英都瞭解,與西方保持溫和、務實和真誠合作的關係符合中國的利益。華盛頓與北京對立的立場削弱了那些聲音的影響力,對強硬的民族主義者有利。如果在競爭與合作之間達到適切的平衡,那麼美國的作為,就可以增強那些支持中國在世界扮演建設性角色的中國領導人的力量。
(三)美國視中國為敵,並試圖讓中國從世界經濟脫鉤的舉措,只會傷害美國的國際角色與聲望,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美國的反對無法阻止中國經濟繼續擴張、其企業在國際市場占有率繼續提高,以及中國在世界事務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有甚者,美國無法大幅拖慢中國崛起的速度而不傷及自身。如果美國向盟友施壓,令其將中國視為經濟和政治敵人,那麼美國與盟友間的關係將被削弱,到最後,被孤立的將是華盛頓而非北京。
(四)對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袖的擔心,真的有點過頭了。絕大多數其他國家對這樣的前景不感興趣,目前也不清楚,北京本身是否認為這一目標是必要、或可實現的。美國最佳的回應是和盟友及夥伴合作,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繁榮的世界,同時向中國提供參與的機會。致力於孤立中國,只會削弱意圖發展更人道且更包容社會的那些中國人。
(五)中國立下了於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級軍事強國的目標。但它要成為全球支配性的軍事力量仍面臨莫大的障礙。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並非最好的回應,藉著與盟友合作維持威懾力,才是更明智的政策。
(六)北京正尋求削弱西方民主準則在世界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但它並不尋求推翻現行秩序下重要的經濟及其他領域的規則;實際上,中國本身在數十年裡也從其中獲益。確實,中國的參與對國際體系的存續,就像氣候變遷的共同問題來說,至關重要。美國應鼓勵中國參與新的或修正過的國際制度,其中新興力量可以有更大的聲音。以零和的方式處理中國的角色,只會鼓勵北京要麼脫離現有的體系,要麼支持國際秩序的分裂,這會傷害西方的利益。
(七)總而言之,成功的美國對華政策必須聚焦於創造與其他國家間可持續的同盟,對經濟和安全目標提供支援。它必須基於對中國的看法、利益、目標和行為的現實評價;美國及其盟友的資源與其政策、目標和利益的準確對接;以及投入更多資源加強美國發揮模範作用的能力。說到底,美國必須重塑其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參與競爭的能力,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通力合作,而不是推動適得其反的主張、削弱並遏制中國在世界的參與。這樣才能實現美國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推翻華府有反中的共識
公開信發表後,陸陸續續有更多專家學者加入連署。公開信的連署人認為,從這封信簽署人數眾多,而且網羅了各界菁英這一點可以清楚說明,華盛頓並不存在著一個支持與中國全面為敵立場的共識。有人認為,公開信連署人多是年紀偏大的專家學者,並不能代表美國年輕人的看法。但認為年輕的專家學者會對中國採取更敵對的立場,也站不住腳。民意調查顯示,29歲以下的美國人實際上對中國更為友善。年長的專家學者是因為見識了中國這幾十年的變化,因此瞭解中國,但年輕世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中國有更好的瞭解。
中美應密切交流和平發展
中美建交40年,古人說40而不惑,但無可諱言的是,中美關係來到了艱難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需要兩國政府高瞻遠矚的思慮、專家學者的深入討論,以及雙方民間更密切的交流。
公開信匯集了連署人的真知灼見,代表較為客觀、理性、包容的聲音,對於那些偏執、狂熱、零和的主張,可以說是有理、有力、有節的回應,可以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更希望政府決策能引以為鑒,中美兩國能免於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世界可以和平發展。
(作者係美國政治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