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安倍長期執政 東亞對立難化解|李中邦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東亞大國日本,二戰前是軍國主義侵略國家,戰後則是美國保護下的經濟強權,以「和平國家」自居,卻與鄰國纏結著複雜的歷史恩怨和經濟合作、競爭關係,因此,日本領導人及執政當局的史觀、性格和立場,都牽繫著東亞大環境的安定與否,動見國際觀瞻。

 

政權公約老調竟被期待

 

由於施政爭議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看好時機,11月21日斷然解散眾議院,才隔了兩年,12月14日又舉行了一次大選。執政的自民黨11月25日公布「政權公約」,標題很霸氣「恢復景氣只有此道」,還是推「安倍經濟學」;列出的「經濟重生、加速復興」、「重建財政」、「地方創生、推動女性就業活躍」、「安全安心、教育重生」、「進行俯瞰地球儀積極的和平主義」、「改革政治」、「修改憲法」等目標全是老調;講強化企業競爭力,提高日本「賺錢的能力」固然不錯,唯實際政策皆缺乏新意。

可是,在野黨更差勁,有的準備不及,有的零星薄弱,批判、對抗「安倍經濟學」欠缺說服力,對日本面臨的困境提不出解決之道,遂形成自民黨、公明黨聯盟對其他黨呈現「一強多弱」的狀態。選民沒什麼選擇,而且,自民黨的政策才實施到中途,未到論成敗的階段,而「安倍經濟學」裡「大膽的金融政策」,發動日圓貶值,有利於大型企業出口(中小企業則成本推高,很慘),股市上漲,海外遊客到日本旅行、購物變多了,至於GDP連兩季負成長,為防範景氣更糟,安倍宣布原先預定2015年10月的調高消費稅(至10%)措施,延後一年半實施,使得恢復景氣轉為樂觀,乍看之下,「安倍經濟學」是有成效的,選民仍有期待。

因而,不久前安倍政府兩位女性閣員出狀況去職,還有連續29個月貿易入超等,似乎都不是問題了。在這種氛圍下,選民再給當政者機會,讓執政聯盟一舉獲得超過眾議院三分之二議席的絕對優勢,有了修憲的本錢。

這次選舉本來應該是對安倍政府兩年執政的審判,可惜在野黨沒有與執政黨一較高下、謀求政黨輪替的實力,投票率僅有52.66%,選舉就像為安倍的政策再次背書,為安倍長期執政鋪路。

 

中日與韓日關係是關鍵

 

美國也很注意日本的情形,但關注的是其景氣,歐巴馬總統說「歐洲、日本減速,美國的景氣也可能後退」;日本延後消費增稅,美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公司雖表示是「適當的判斷」,但一般市場對擱置重建財政評論欠佳。2014年12月上旬,穆迪(Moody's )信評調降了日本國債的信用評等。《華盛頓郵報》說得中肯「選民沒有熱情」、「很多選民儘管質疑安倍經濟學可否復興經濟,但幾乎都沒有想要換政黨」。

選舉前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日本《讀賣新聞》非但沒有對戰前日軍的暴行有所反思,居然還大嗆「不能容忍片面的反日宣傳」,認為中方說有30萬人被殺「缺乏客觀的根據」,強調 2010年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裡日方所提的「20萬人是上限,尚有4萬人、2萬人的推估」。日本輿論抱持這種態度,其與東亞鄰國的關係,怎麼會不顛簸呢?

中日領導人,相隔3年,2014年11月亞太經合會上,習近平與安倍會晤了,雙方國防單位協議設置「海上連絡機制」,有了改善的徵兆。不過,大陸仍用「歷史意識」檢視日本,海警局的船隻也繼續在釣魚台海域巡弋。

韓國總統朴槿惠雖然在歷史問題與中國合作,但日本似乎嗅到可能變化的線索。2014年12月1日,朴槿惠與來訪的日本經團連原定征會長等人會談時,表示就歷史問題會推動「韓方整飭環境」,日本覺得這是韓國在公開場合首次「對日讓步」的發言。只是,朴槿惠就慰安婦問題相當堅持,安倍亦頗強硬,兩人何時會談,現在還沒譜呢。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二戰結束70周年,中、俄、韓已同意共同舉辦紀念活動,安倍新政府如果依舊僵硬地視為「反日共」,不道歉、沒反省,那對東亞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完全沒有幫助。

這次日本選民寄望「安倍經濟學」能改善日本的經濟環境,然而,對安倍的捧場,極可能無意間也「漂白」了集體自衛權立法、自衛隊提升為國防軍、刪改憲法第九條等具有軍事野心的修憲政策。日本2013年4月已布建好間諜衛星的「4星體制」,斥巨資購買火力兇猛的F-35戰機,又積極和美國演習練兵,偏離「和平國家」越來越遠,以安倍的個性及對政軍的興趣,豈會將之拉回?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