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也是彈指之間,卻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斷衰落的命運,奠定了中華民族經濟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堅實基礎。
本文從五大維度來觀察7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
一維:發展是硬道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1992年1月29日,鄧小平在南巡途中發表談話說:「我們的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對過去中國經濟建設經驗的高度總結,也凝聚著對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深刻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一窮二白,是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幾個國家之一,從統計資料上看,1950年列入計算的世界141個國家中,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GDP低於中國。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到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兆元,2000年突破10兆元大關,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06年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僅次於美、日、德的第四大經濟體。2010年經濟總量逾41兆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美元計算,當年中國GDP是58,786億美元,日本是57,742億美元)。
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至2018年年均增長9.4%,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人均GDP也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二維:總體實力大大增強,再上層樓基礎堅實。
指標一是經濟總量。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近三年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做一個橫向對比,2018年美國GDP是20.5兆美元,中國達到13.6兆美元,排名第二,相當於美國的66.3%(2017年為63.2%),如果把港澳台包括進來,那麼中國2018年的GDP約為14.6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的71.2%。
指標二是財政實力和外匯儲備。1950年中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1999年首次突破10,000億元。進入新世紀後,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1951至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其中1979至2018年年均增長13.6%。
再看外匯儲備,1952年末新中國外匯儲備只有1.08億美元,1978年末也僅為1.67億美元,居世界第38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外匯儲備穩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兆美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的大幅增加,代表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大大提升,這是中國從容應對各種經濟風險的底氣所在。
指標三是工業製造業水準快速提升。當前中國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總額相當於美日兩國之和,已經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業技術大國,在低端工業品領域中國幾無對手,在中端工業品領域,如大型礦山機械、工程機械、高鐵、核電技術、大型船舶等領域也是橫掃千軍。當然,中國在高端製造業領域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階段,但在有經濟實力和巨大國內市場的支撐下,成為製造強國只是時間的問題。
三維:對外開放排除內外干擾,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
首先是貨物貿易規模躍居世界首位。195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11.3億美元;1950-70年代進出口略有擴大但仍處於較低水準。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29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4.6兆美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服務進出口總額7,919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68倍,居世界第2位。
其次,中國已經成為吸引全球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地。1950年代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利用外資管道單一、規模很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准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2018年實際使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350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46倍,年均增長15.3%,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1979-2018年,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20,343億美元。
第三,1980年4月和5月中國先後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WTO。2003年以來,中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先後建設自貿區,目前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17個自貿協定,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中共十八大以來,更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得到1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回應,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大國擔當。
四維: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引領性成果不斷湧現。
70年前中國科技發展水準落後,科研人員和機構短缺,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科技機構僅有30多個。1950-70年代,中國自立更生發展科技事業,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體系初步建立,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重大科技計畫出台,產學研結合不斷強化,科技領域投入持續增加。2013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
2019年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該榜單主要是針對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家主要企業的會計年度研發投入進行調查。在這份榜單裡,美國有778家企業上榜、歐盟有577家、日本有339家,中國則有438家企業上榜,華為更進入top 5。
中國無論在國家層面或企業層面,70年來科技實力大為提升,極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其中相當一批成果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如5G、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射電望遠鏡、人工智慧、衛星導航等等,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正成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現實。
五維:不忘初心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全面邁向小康。
7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從收入和消費情況來看,1956年居民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197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71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51元。到了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隨著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升級趨勢明顯。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的比重)為28.4%,降低35.5%。
2013年以來,精準脫貧政策陸續出台,2018年末中國邊遠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過去6年共減少8,23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過去6年下降8.5%。中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
70年篳路藍縷,70年風雨兼程,當下的中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縱觀以千年計的中國經濟輝煌歷史,近70年的經濟發展應該只是中華民族新征程的一個新起點,相信未來的「中國故事」 一定會被演繹得更加精彩。
(作者係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