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連結在地就業創造青年價值|戴肇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鳳凰花又開、驪歌聲響起,每年此刻皆有數以萬計的青年學子步出校門、邁入社會。然而,由於近年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加上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衝擊全球產業供應結構的同時,也波及了今年各國的就業市場。

 

依據台灣人力銀行的調查,今年不但是最近四、五年中畢業生職缺最少的一年,尋找工作時間將較去年增加20天,而且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比率減少14%,創下八年以來新低。

勞動部提供就業獎勵

面對就業寒冬即將來臨,勞動部為能鼓勵青年勇敢跨進職場,特別從615日起推動「青年就業獎勵計畫」,針對今年應屆畢業的1529歲青年,若持續受雇於同一雇主滿三個月,勞動部將會提供就業獎勵20,000元;滿六個月,則再加發10,000萬元。亦即應屆畢業生邁入職場,上班滿6個月可以獲致加薪30,000元,預估超過11萬名社會新鮮人將受惠。

「青年就業獎勵計畫」公布後,社會各界評價褒貶不一,但在此回顧百年之前,革命先烈為追求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犧牲奉獻,篳路藍縷開創世代。相對百年之後,政府相關部門卻為甫畢業的青年出路規劃就業方案,希望他們能夠「勇敢」就業。相較之下,現代青年的志氣被環境摧殘殆盡,甚至落到需要政府給予關懷的地步,的確令人感慨。

青年就業呈現幾個指標

不過,從政府相關單位歷次的就業調查資料加以觀察,可以發現青年在就業上,其實呈現幾個值得重視的指標。

先從就業環境來說,1990年代之後,由於國際經濟型態急劇變化,台灣產業在比較利益的原則下,除了逐漸升級為技術密集之外,勞動市場結構也呈現出轉型。亦即在就業環境調整的過程中,許多廠商並非充分創造較缺技術的就業機會,而是需要具有較高技術的就業者,此讓甫畢業青年被迫接受低薪資工作,導致勞動市場呈現薪資成長停滯18年的現象。

再從就業選擇來看,解讀上述調查資料的同時,可發現青年在選擇工作上有幾個考量,包括:青年從事非典型工作者占比最多、青年非自願性失業占比高達75%以上、青年就業地點遠近是重要的選擇條件。換句話說,由於產業結構轉型,引發就業型態變化,在勞動彈性化的環境下,工作在地化選擇已成為青年未來就業的發展趨勢。

前揭屬於政府主管機關的例行調查報告,其實正真實反映出,近年台灣青年面對勞動市場所呈現的兩個現象,包括(1)隨著經濟型態的變化,加上產業結構調整,使得部分產業需有工作經驗,而導致初次尋職的青年就業不易,以及(2)少數高薪職類因特殊需求,而造成專業不足的青年就業上受到限制。

再造地方特色產業價值

在此同時,筆者認為,未來在滿足青年就業需求上,不能因仰望天邊的雲彩,而忽視眼前的美景。無庸置疑,台灣雖需要規劃推動產業關聯大、附加價值高,以中、大型經營為主,具有跨國競爭、併購的國際優勢產業發展,但卻又不能忽略可以提供青年發揮創意空間,帶動地方繁榮安定,以微、小型經營為主,存在群聚、產銷關聯的地方特色產業轉型,藉以在勞動「彈性化」的環境下,讓工作「在地化」成為青年的就業選擇。

也就是說,因城市快速發展,而遭到遺忘存在於鄉鎮部落的農業特產、工匠技藝、傳統文化、自然環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若能藉由青年投入參與,連結觀光、文創、設計、行銷等元素,再加上透過創新經營、網路平台等模式推波助瀾,不但可以扭轉鄉鎮部落人口外流的現象,而且可帶來無限生機,進而再造地方特色產業價值。

 

地方產業可創造事業機會   

雖然地方特色產業相對於現代產業發展遲緩,但再造成長之後卻是無可取代的,也頗適合提供青年發揮潛力的舞台,創造事業機會,甚至擺脫「低薪」的夢魘。依據《商業周刊》報導,近年來部分地方特色產業透過青年投入,已重塑出許多著名實例,包括:苗栗三義的手工染整紡織產品高價出口、南投一新社區的台灣白魚復育創造倍增收入、雲林成龍村的國際環境藝術節、屏東社頂部落的國際模範生態觀光等,均為勞動彈性化環境之下,地方特色產業朝向「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而成功再造,頗值得青年參考。

坦言之,面對全球產業環境日益競爭激烈之下,青年就業不易或薪資偏低的問題,是政府無法迴避與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挑戰。因此,筆者陳述這些事實,乃是希望政府與其盲目地撒幣補貼青年就業,不如重視地方特色經濟更需要政府積極投入資源,讓這些寶藏於鄉鎮部落的地方特色資產,成為青年發揮創意、創造價值的就業舞台,進而擺脫低薪的夢魘。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