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在日據時期即為優質的海水浴場和魚場。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此登陸,並設立紀念物後,馳名全台。福隆是宜蘭線鐵路重要的中繼站,因而誕生了福隆便當。
筆者在宜蘭縣的離島─龜山島服役一年多期間,每當從台北收假時,為了趕上當天早上從宜蘭線鐵路龜山站外的梗枋漁港所開的漁船,清晨就需搭上藍皮火車。當停靠到福隆站時,月台上販賣的便當,正好供應我們阿兵哥早餐之用,這是福隆給筆者所留下的最初印象。直到研究乙未戰爭後,發現這裡曾經歷過當年的戰事,也是立下紀念標地的場所。
日軍登陸台灣地
每年都會定期舉辦沙雕及國際海洋音樂祭的熱門旅遊景點─福隆,因位於鼻頭角與三貂角之間一大灣澳的底部,故有澳底之稱。處於雙溪河出海口上,因海灘廣闊,深度適宜,為乙未戰爭侵台日軍第一支部隊選擇登陸的地方。
據80歲以上的本省父老稱,他們在日據時期的小學教科書記載,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島內仍有二心,不從聖意之端,天皇為綏靖此事,簡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平亂。」
當時,台灣民主國在基隆的守軍大部分在1895年5月下旬奉旨撤營內渡後,澳底的守備變得很空虛,讓日軍有可乘之機。於是,5月29日北白川宮親王率軍在此登陸後,澳底的居民遠遠看到身穿黑色服裝的日本兵,有如一大群螞蟻似的乘船靠岸。此時據守該地的駐軍只有約500人,他們也才成軍不過三天,面對日軍大規模登陸,沒開一槍一彈,就全部撤退了。
5月31日,北白川宮親王登陸後,因沒有吃的東西,隨從從田裡掘出番薯,埋入沙地、折木枝蒸燒,北白川宮很滿足地吃了三、四個。在北白川宮客死台灣後,台灣神社、新竹神社等,每年紀念祭都會選該田地所植的番薯,烤好後,給參拜者。北白川宮在此露營後,隨後穿著草鞋,打著綁腿,率軍沿著淡蘭古道翻越三貂嶺,入侵基隆。
後來,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認為澳底是皇族最初登陸地點,便命令台北砲兵工廠,鑄清軍戰利品的砲身為砲彈型之銅標,題為「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1924年12月1日,基隆八堵至宜蘭蘇澳間,穿越三貂嶺、草嶺的宜蘭線鐵路全線完工後,在雙溪河東岸的福隆庄設站時,因附近有北白川宮親王登陸澳底的紀念物,故以「澳底」為車站名稱。台灣光復後,該碑被毀。1975年10月25日,為慶祝台灣光復30周年,並追念抗日義士,政府特地於原地設立抗日紀念碑。十餘年前因為核四重建碼頭於此,沙灘的沙開始流失,需要靠卡車運送沙來維持原狀。
重要交通轉運站和魚場
宜蘭線全線開通後,1925年6月21日福隆新設海水浴場,成為大人、小孩和學生團體一日旅行的熱門景點。因該地的海水浴場海水清澈,附近一帶的風光雄偉,堪稱台灣第一。加上有北白川宮登陸遺跡,海水浴客年年增加,當局遂於1930年夏末秋初,從台北和蘇澳對開直達班車,在澳底站停靠。直到光復後,仍有不少政商大員來此度假休閒。
在1979年濱海公路未開通前,福隆對外的交通,除了漁船,就只能搭火車。從台北到此必須花3至4個小時,成為台北往宜蘭的中繼站,所以有許多小販在福隆站的月台叫賣便當。
福隆因臨近的灣澳魚場漁產豐富,漁獲甚至多到可運至宜蘭販賣,早期以非常古老的捕魚方式「牽罟」捕魚。本法作業是在岸邊拖曳網具,每次參與人數達30-40人。在黎明及黃昏操作時,用竹筏一艘,乘漁夫四名,網及曳網堆疊漁筏尾,將曳網一端留於陸上,而後划出,順序投網,投網完畢,無風無流時留一名在筏上,風強或流激時留兩名,其餘在陸地幫忙拉網工作,陸上拖網者約二人。同時將竹筏划至網尾,拉起網尾浮標,竹筏乃隨網前進,以減拖曳困難。普通日操作四、五次,夜間二、三次。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