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經濟交流交往過程中,大陸不斷擴大的開放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推進兩岸合作深化的原動力,而改革開放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從設立深圳特區帶動珠三角的台商投資熱潮、到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興起的長三角台資集聚、再到西部大開發引致台企的西進,在在均顯示兩岸經濟的互動性在日益增強。
隨著大陸新領導集體的形成,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又一次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的契機。7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總體方案」,顯示自貿區已經從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施方案。8月22日,商務部宣布,國務院已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調整試驗區調整部分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和事項,進而使得自貿區的建設有了明確的載體和法律依據。9月29日,中國(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由此,大陸改革開放與服務業發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為兩岸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帶來新的契機。
自貿區對兩岸服務業合作的影響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大陸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大陸也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考驗。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情勢下,如何進一步獲取新的發展「紅利」成為新一輪增長的重要支點。針對於此,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即要透過「新開放」獲取全球化的「新紅利」。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造成當前全球需求下降、資源爭奪日益激烈。在這一情勢下,要繼續獲取全球化新紅利,必須實行新開放,包括由單向引進開放轉為雙向互動開放;由貨物貿易開放為主轉向服務貿易開放;由降低關稅壁壘為重點轉向降低無標價壁壘為重點;並通過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進而擴大在服務領域的改革開放,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基於此,上海建設自貿區的整體方案突出了兩個基本方向,一是制度上的先行先試,二是獲取中國大陸在全球競爭中的新優勢,其重心就在於制度創新,加速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以往的實際看,加快制度創新的核心就是政府調整定位、轉變職能,有效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在推動發展服務業方面,更需要針對其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徵開展制度設計。
長期以來,大陸在由政府主導、集中配置資源,引導製造業規模化發展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但服務業發展則需要給予企業自由活動空間,帶動民營經濟全面參與,從而在更大範圍獲得支持和資源。這是實現自貿區高效、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從1990年代開始,台灣通過「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方式,在推動經濟向服務業轉化方面累積了較多的經驗,兩岸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台灣自經區需以大陸為依託
台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台灣自經區)建設是希望藉此逐步將台灣建為「自由貿易島」,從而為台灣經濟的「國際化」和創新經濟的建構奠定基礎。
近年台灣持續陷入「悶經濟」之中,受制於國際經濟因素的制約,而未能與大陸實現全面有效的經濟合作是主要原因。2010年6月ECFA簽署後,建成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初步形成,但迄今ECFA實施部分僅占貿易比重極小的早收清單,服務貿易協定尚待確認與落實。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台灣方面的規劃有三個難以突破的盲點:首先,台灣在經濟全球化方面的動能有限,示範作用不大。其次,儘管兩岸合作的空間很大,但難以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最後,台灣當局和相關縣市對於示範區發展重點及示範產業有著顯著的差異,這使得規劃受到挑戰。
因此,從發展角度看,示範區需要從三方面加以突破:一是在核心功能定位上必須全面突顯示範區的兩岸經貿特區試點平台,全面實行區內的兩岸要素的無障流動;二是要承擔起作為國際產業合作(尤其是國際企業與大陸之間的合作)的示範平台,實行合作的無障礙化;三是有效協調當局與台灣各縣市之間的訴求,合理布局相關功能,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有效分配經濟資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內耗與阻礙。
在與大陸開展更有效合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拓展區域經濟合作空間是推進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需要以相對應的區際為載體,充分發揮兩岸優勢,打造東亞區域創新產業合作平台,進而為台灣經濟的全面國際化和兩岸經濟的全面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兩岸經濟合作有待進一步深化
從目前的情況看,台商對大陸的投資處於穩步增長期,但隨著大陸整體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台資企業的獲利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更是大幅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台資企業被迫加快轉型步伐。
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多角化」(轉行),即調整投資的產業領域,進一步向服務業擴展。據統計,2011年以來,電子零組件業的投資減少了43%,相形之下,不動產業的投資增幅則高達188%,顯示企業轉向多角化經營的力度頗大。二是「逐草而居」(轉移),即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區域,包括中西部地區和東南亞,而其中對東南亞的轉移趨勢更為明顯,2011年以來鴻海集團(富士康)、仁寶、英業達等企業紛紛加大在東南亞、南亞的投資,就是顯著的跡象。
但上述做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台資企業面臨的困境。從發展趨勢看,如何實現「就地轉型」、提升產業結構、轉變企業發展模式才是克服企業發展瓶頸的根本路徑,唯此,台資企業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由於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特別是大陸市場及持續增長的態勢對台灣經濟復甦與發展的意義尤為重要,而大陸在調整結構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效引進與借鑒台灣的優勢資源。
因此,兩岸經濟合作實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難以逆轉。這是ECFA簽署及其後續發展的最直接的動力。從兩岸經濟合作的發展態勢看,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水準與層次提升,以及台灣力圖建構「創新型經濟體」發展目標的確定,上述在在,均需要兩岸從新的角度確定和創新合作模式,以適應新的發展格局。
上海全面開展自貿區建設引起島內各界的關注,樂觀者樂見兩岸出現新的合作契機,而悲觀者則認為是大陸在加劇與台灣爭奪資本與人才等稀缺要素資源。
事實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陸所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是國際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以及在國際經濟秩序重建中的話語權。因此,對於自貿區的建設,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指出,台灣的示範區可以通過與大陸自貿區的合作,形成共同的「境內關外」自由貿易港區,從而進一步實現兩岸資源和要素的有效互補,從而更好的迎接全球化的挑戰,並通過有效合作,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回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近30年來,兩岸經濟合作中有無數的機遇因政治的干擾和影響而被蹉跎,而面對日益發展與提升的全球經濟新格局與新規制的挑戰與壓力,兩岸還有多少機遇能夠再任由其白白流失呢?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希望兩岸能夠以自貿區和自經區的「兩區」合作為契機,全面提升兩岸經濟合作的層次和水準,並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和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係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