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真假難辨 贗品收藏現象|李玉瑛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古董文物是沒有辦法再生的。然而現代人人愛古董,人人都要買古董。如此龐大的市場,只有兩種方式來解決供給面不足的問題,一是讓古董從地表浮現出來,也就是從老祖宗的墓穴中把陪葬品挖出來;第二種方式,就是生產,也就是大量複製假古董,贗品以滿足市場的流通。根據中國大陸報導文學家吳樹的調查,他認為市場上97%的骨董都是贗品。形成了「一群傻子在買,一群傻子在賣,還有一群傻子在等待」的贗品收藏現象。

  俗云「有價就有假」。在古董收藏和拍賣的場域中,收藏品的真假一直是考驗收藏家和鑑賞專家的一個難題。在台灣古董玉器收藏最大的公案當屬故宮在1995年和1999年所舉辦的兩次民間高古玉器展覽,「群玉別藏」和「群玉別藏續集」被民間研究者指出有展出贗品之嫌。批評者還指責故宮將展覽品圖版集結成書,「成為海內外博物館、文物界的笑柄,有損故宮權威」。台灣在1990年代藝術拍賣火紅的發展,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加入台灣拍賣市場,然而同時期因為連續有假畫事件,再加上經濟因素,使得台灣失去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的機會。而大陸藝術文物市場中贗品也是氾濫成災。

  近年來大陸金額高的文物贗品都是古董玉器案件,廣為人知的是「金縷玉衣」騙貸案和玉凳案。2011年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縷玉衣」,並通過相關人的介紹,找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鑒定專家來作鑒定,鑒定專家提供一紙評估價24億元的鑑定書。以這件「金縷玉衣」做擔保,謝根榮向銀行前後騙貸10億餘元。後來銀行想把「金縷玉衣」變現還錢,才發現它根本不是古董而是當代製作的贗品。同年北京中嘉國際拍賣以2.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賣出的漢代玉凳,後來被踢爆是贗品。學者說,漢代沒有凳子。大陸媒體調查發現這張玉凳是邳州玉雕藝人所製造。擔任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鑒定「漢代玉凳」的故宮博物院玉器專家周南泉堅稱自己「沒走眼」。所以「專家」是否可信,成為一個大問題。

  1994年,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陶俑。在這之前,市場上有北魏大墓被盜的傳言。專家鑒定這批為真品北魏陶俑,於是國家級博物館撥款進行了「搶購性收購」。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花了十萬。但結果市場上陶俑卻越來越多,啟人疑竇。最後經過調查,才發現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的贗品。這件事情不但讓「專家」顏面無光,更重要的是表示,目前古董仿冒技術高超,連專家都能矇騙過關,何況是對文物毫無知識的一般人。

  古董文玩在傳統中國社會原本是屬於文人雅士的休閒嗜好,他們不事生產,而把時間精力放在把玩專研器物。從宋朝開始有錢有閒階級的富商大賈也學會了附庸風雅,學著文人雅士收藏字畫文玩,使得古玩市場興盛。從此,為了應付市場需求,各式各樣的仿品已經出現。購買古董文玩就需要各憑眼力,而古董行的潛規則乃是魚目混珠,不忌諱賣贗品,但憑購買者的眼力來掏寶。由於一般也只有衣食無慮的人會去買古董,既使被騙也不至於影響到國計民生,也不會回頭指責商家,反而是自責自己功力淺薄,有待磨練。大陸小說「琉璃廠傳奇」的主角袁玉山到山西平遙市場去收舊貨,識破一位攤主的假瓷器,攤主理直氣壯的對他說:「不造假我吃甚麼,原本這東西就是個玩藝兒,你們城裡人吃飽了沒事擺著玩的東西。真的假的有什麼區別?」這段話很傳神的道出收藏和市場兩種不同的邏輯。收藏家當然想買到真跡,而市場上的生意人只想作買賣來生存。

  目前海峽兩岸蓬勃發展的古董文物市場,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也為某些地區帶來為數可觀的經濟收益。2012年3月,中國雅昌藝術網發表了一份《地下作舊產業調查》,並附了一張「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對古董仿製產業的興旺發達作了生動而詳細的描繪。江西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陶瓷企業不下四千家,從業人員逾十萬人,除專門製作元明清官窯高度模擬品,也能大量生產各類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場的作舊瓷器大都出自這裡。河南有幾個全國知名的造假地區,南石山村是現代高仿唐三彩所在地,寶豐縣則是中國汝窯造假聚集地;河南省伊川縣煙澗村是中國著名「青銅器之村」,專業加工戶達到三百多家,從業人員近兩千人,年產值逾人民幣九千萬。另外,安徽蚌埠是一個讓玉器收藏者談虎色變的地方,在百來平方公里的蚌埠市區,分布有3000多家玉器加工作坊,組成了若干馳名中外的「玉器村」、「玉器街」。其間有近10萬人以古玉銷售業為主,約占市區總人口數的1/8,每年產品銷售額近50億元人民幣,約占地區GDP總數的1/6。遼寧是全國90%的仿製紅山玉的聚集地;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仿作古董產業每年收入超過百億元。

  俗云「亂世收黃金,盛世收古董」。中國歷朝歷代的名門豪族都極力收藏金玉瓷器以及字畫,一來彰顯自己的財富,二來以文物來增添自己的文化資本。然而購買古董文物有一定的知識門檻,並非能夠立即上手。台灣的教育養成體系,向來以升學主義為導向,對於藝術美學的知識,本來就非常的貧乏。既使有,也只侷限在少數冷門的科系。因此,在這個贗品充斥的古董文物市場,若是對於個別文物的文化內涵和相關的鑑賞知識不足夠,消費者買到珍品的機率很低,當傻子的機會很高。

(作者係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副教授˙文物市場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