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誰搶走了我的志願學校?12年國教免試入學解析|蔣欽堯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的12年國教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第一是比照憲法對於國民義務教育的規定予以免收高中職學費,第二是將原本九年一貫的「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延長為12年課綱,第三則是改變高中職入學方式。這三個部分可以各自獨立,現行的作法也是各自分開實施。由於財政壓力,目前只免收部分高中職學生學費,而12年課綱還有待制定公布,教育部唯一全力推動的就是改變高中職入學方式,但就是這種改變,引起家長和考生的強烈反彈。

自從今年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公布之後,各界輿論對於學生如何選填志願提出批評;儘管教育部長蔣偉寧公開道歉,甚至願意承擔責任,但這些道歉與負責,對於憤怒的家長而言,只是揚湯止沸。輿論批評教育部草率,但教育部其實已經耗費好幾億經費,不斷做宣傳,也強迫高中、國中以及國小教師參加12年國教的研習班,還辦了一次免費的全國性模擬考試,以及選填志願與學校分發。該場免費的模擬考試與學校分發,就花了二億的經費。教育部之所以在正式國中會考前信誓旦旦地說,12年國教的入學新方式不會失敗,主要根據就在於該模擬考試結果出爐後,各地方政府教育單位一片樂觀,認為新制度可行。也因此,台灣地區26萬名考生,就成為第一屆國中教育會考的實驗材料。

 

成績計算方式天翻地覆

這次的國中教育會考,在考題難度與題目數量上,與從前的國中基本學科能力測驗差異不大,甚至可說完全相同,但是成績計算方式卻是天翻地覆。去年的國中基測,國英數自社各科滿分都是80分,外加作文12分,滿分的學生可拿412分。去年一個國文錯4題,作文5級分,而其他科滿分的考生,可拿399分,這樣的分數在全台灣各地都是第一志願。但是以今年的新算法,這種成績進不了台北前三志願的學校。 

新式算法不是錯幾題、得幾分,以國文為例,全對和錯7題分數都相同,都是6分,而其中又細分為全對和錯3題以內是A++,錯4題和5題是A+,錯6題和7題是A。而錯8題和錯13題都是B++,錯14和錯18都是B+,錯19和錯29都是B,而B++,B+和B都是4分;而全錯48題和錯30題都是C,得2分。全部48題的國文考卷,居然錯19題和錯29題都相同,原來19可以等於29!台灣的教育學者不但改變了入學方式,也改變了數學規律,把矛盾當成了同一。

考生與家長的憤怒就是因為今年國中免試入學的成績,以不可思議的算法,一筆抹煞了考生和家長三年來的辛苦。這種教育部發明的新算法,將原本可以進入理想志願高中的學生屏除在外。一個答對所有考題的學生,居然在台北考區無法進入自己第一志願的學校,而換到桃園考區竟然可以,這不是因為桃園學生素質差,而是因為台北考區要比作文成績而桃園不必。

新的成績算法,讓一個各科都全對的考生和一個國文、社會各錯3題,英文、自然、社會也各錯兩題的考生,成績完全相同。全對的考生和錯12題的考生居然分數完全一樣,他們之間的高下就只好靠作文來決定。而兩個所有成績都相同的學生,如果學生甲的志願序是建中、師大附中、成功高中,而學生乙是師大附中、成功高中,在激烈的競爭下,他們都上不了建中,可能乙還能上師大附中,而甲卻沒有,這是因為乙把師大附中列為第一志願,不會被扣分,而甲沒有將師大附中列為第一志願,甲要去競爭師大附中時就要先被扣一分;萬一因為群賢畢至、競爭激烈,甲沒上建中、沒上師大附中,當他要去成功高中和別人一較高低時,就要再被扣兩分。

 

高中做分流有其必要

教育部對於改變12年國教的構思由來已久,但是歷任教育部長都始終無法推動。其實,無法推動12年國教並不一定是政府無能,而是學者想出的方案,可能只適用於美國社會,而無法為華人社會或東亞文化圈內的社會所接受。對於政府大力推動12年國教究竟是英勇還是愚勇,不是取捨於學理上的對錯,而是應該由特定時空下的特定的社會來做裁斷。  

台灣目前的教育環境,不可能在高中階段不做分流。也就是高中和高職學生必須分流,而高中各校之間,也要進行分流。這種分流在一些先進的國家,例如德國,不但精緻而且徹底。德國的中學就分為文理中學、實科中學、主幹學校及綜合中學,不同的學校招收不同程度的學生。面對複雜的社會分工,讓學校教育進行分流,才能照顧到學生個人的發展和國家整體的需求。

除了高中和高職的分流外,各個高中之間也必須進行分流。高中之間的分流不是截然地分到清清楚楚,但是如果高中之間不進行分流,而讓程度相差懸殊的所有學生共用一份學校的段考考卷,這樣的結果不是讓大部分的學生不必認真讀書就能畢業,就是讓一半的學生永遠也畢不了業。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拿第一志願高中的考卷去考第十志願的學生,反之亦然。如果高中不是校際間的分流,而是在一所高中內去分成升學班、中間班、後段班,這不但對高中的教學會造成更大的災難,也是對後段班學生的精神虐待。

 

教育發展要實事求是   

反對高中分流的學者認為,有些傑出人物並不是出自名校,像富豪郭台銘就不是來自名校。但這樣的說法違反邏輯和常識,因為台灣只有一個郭台銘,而幾乎所有出自名校和非出自名校的學生,奮鬥一輩子也無法擁有像郭台銘的財富,畢竟富豪永遠都是例外,而不是範例。整體的高中教育不能夠為了造就另一個郭台銘,顛覆既有可行的教育方式。而且,目前補習教育資源豐沛,任何學生都可以找到另一種加強學習的方式。

台灣必須認真培養自己的人才,因為台灣不是美國,沒有龐大的資本能夠吸引全世界的各種人才。把台灣的教育套進美國的模式,除了滿足一些學者的空想,滿足一些政客的幻想外,對於台灣的發展不會有任何助益。教育發展要實事求是,要摸著石頭才能過河,憑著空想搞大躍進,除了引起人民反彈,又能對台灣有多少幫助?以前的聯考制度公平又簡單,也達到將人才分流教育,適性適才;如果認為一試定終身會造成遺憾,那何妨考慮之前考兩次試的國中基本學科能力測驗。舊的不一定就不好用,新的不一定就能用。

 

(作者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