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唯美主義,並非指藝術或文學領域的唯美主義(aestheticism),而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一切以美國為中心的價值觀。筆者以為台灣的唯美主義者應認清現實,早日覺醒過來。
美國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以及好萊塢電影的精美包裝,製造出「美國夢」,甚至「美國神話」,向全世界放送。在許多台灣人的眼裡,美國人都很有錢,家家戶戶有汽車、洋房,亮麗光鮮美得冒泡。
不宜過分美化美國
美國為維持超級強權的地位,國防預算世界第一,是典型窮兵黷武的帝國主義國家,只要有挑戰者出現(前有蘇聯,今有中國),則立馬將之汙名化,誣指對方會破壞世界現有秩序,好像「山姆大叔」永遠當全球的「老大哥」是理所當然的。台灣有些媚美派的蛋頭學者,也站在美國的立場,為主子搖旗吶喊,如同家奴,堪稱無恥+無知。
美國自詡為替天行道的「世界警察」,滲透、分化、顛覆、暗算所有不親美的政權,對待小老弟向來是「今日座上賓,明日階下囚」,翻臉比翻書還快,並想盡辦法清除一切違反美國利益的障礙。
尚有政治良心的美國學者,曾勸我們勿跟美國走得太近,以免隨時被無情地出賣。美國背棄盟友的前科累累,罄竹難書。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恐怖分子,多為美國一手訓練出來的,但只要跟老美翻臉,立刻會被妖魔化,成為一無是處的人渣、敗類。
1960至1970年代,台北市美國新聞處(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曾大量印製《學生英文雜誌》、《美國歷史》、《美國地理》等刊物,贈送給全台灣的大學生。而基督教的傳教士,也以贈送美國的文具和郵票示好,鼓勵中、小學生參加教會活動。但是,追溯美國早期的歷史,美國人的祖先多為來自歐洲的宗教難民,即同屬信耶穌的基督徒,卻遭受不同教派「非我教派,其心必異」的壓迫。但抵達美洲大陸之後,卻開始殺戮印地安人,繼而奴役黑人,不知其「轉型正義」有無溯及既往?
日耳曼民族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好戰,前有大英帝國,今有大美帝國(雖無帝國之名,卻有帝國之實),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成為美國上流社會的新貴族。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近代西方史學集大成者的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曾在20世紀留下預言式的話語:「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但他和胡適一樣,「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湯恩比獨特的史觀,雖被西方無數史家批判和圍剿,卻無損其強大的影響力。
美國第41任總統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曾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1974-1975),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前,他就表示「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他經常跟夫人在北京騎自行車逛大街,先後造訪中國大陸27次。晚年經常坐著輪椅上中國餐館,品嘗北京烤鴨,大陸將老布希當作「老朋友」,南京大學曾頒予名譽博士學位。
台灣不該一味親美媚日
台灣走向「媚日、親美、反中」之路,實屬不智。日本人提防朝鮮半島的統一運動,擔心一旦出現強大的韓國,日本人可能會噩夢連連。由於歷史經驗的累積,韓國人的反日情結在東亞最強烈。次為中國大陸,在八年抗戰期間,日本帝國皇軍惡劣和殘酷的行徑,已烙印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恐怕要過好幾個世代才會逐漸淡化。
文化中國外溢的範疇,遠超越政治中國的有形疆界,中華文化是全球四大古文明中,唯一脈絡未曾中斷者,而且同化力最強,連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猶太人,在中國都被同化。由此可知,台灣若大搞「去中國化」,無疑是自我空洞化,遲早會成為「失根的蘭花」。
近年來,以西化為核心的全球化,在非西方文化的地區,出現適應不良的現象。不論人文學、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台灣的學術研究均引用西方的理論,隨著中國的崛起,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建構中國式的詮釋理論。難道先秦諸子不如歐美的思想家?
猶今之視昔,風水輪流轉
上古時代古希臘曾出現300多個城邦,至今何者留名?近代義大利在統一之前亦出現許多城市國家,各有其小朝廷,也有一批文武高官,彼等的大名有多少為世人所熟悉?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風水輪流轉。
我們應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光榮,也奉勸台灣的「唯美主義」者及早覺醒,在有生之年,共同為中華偉大復興盡上一份心力。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