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南京大屠殺不容否認|李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六周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30萬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南京大屠殺期間,《紐約時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外媒體,均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大量的揭露報導。戰後,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特別是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多達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屠殺死亡人數高達30多萬。

大屠殺發生後,雖然日方極為嚴格地封鎖消息,中國方面依然艱難地取得了少部分資料,並在第一時間揭露和痛斥日軍暴行。國共兩黨高層均在日記、書信中,對南京大屠殺有清晰的描述。多位倖存者揭露日軍暴行的書刊,在暴行發生後期及次年問世,這類出版物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末。文化界知名人士更通過文章和著作,深刻揭露和批判日軍暴行。其中白蕪所著的《今日之南京》是當時反映日軍罪行最有影響的著作。

 

《今日之南京》

 

《今日之南京》於1938年11月25日由重慶《南京晚報》出版社出版,當時印了15,000冊。作者將其在《南京晚報》上連載的,有關南京大屠殺及陷落後南京城狀況的報導,共85篇彙集成書,在重慶造成很大的反響。

書中資料記載了從南京脫險者的親身述說,包括日軍在南京持續不斷地屠殺、姦淫、搶掠、縱火、毒化、酷刑折磨等暴行;對中國文化的大破壞;中國士兵與平民死裡逃生的經歷;南京民眾對日軍暴行的反抗與抗爭;夫子廟、鼓樓等處著名建築被破壞的狀況;鐵蹄下婦女兒童的慘況;南京民眾對中國軍隊反攻的期盼;中國勇士對助紂為虐漢奸的制裁;在南京外國人對市民的保護;敵軍士兵的厭戰反戰行為;日偽政權在南京的嚴酷統治等。書裡描述生動而翔實,足以證明日軍在南京暴行的確鑿。

 

南京百人斬競賽

 

另外,1937年12月13日出刊的《東京日日新聞》,也報導了兩名日本軍官的「殺人競賽」。日軍第16師團中島部隊兩位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長官鼓勵下,彼此相約「殺人競賽」,商定在占領南京時,誰先殺滿100人為勝者。他們從句容殺到湯山,向井敏明殺了89人,野田毅殺了78人,因皆未滿100,競賽繼續進行。12月10日中午,兩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軍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謂殺了105人,向井謂殺了106人。又因確定不了是誰先達到殺100人之數,決定這次比賽不分勝負,重新比賽誰殺滿150名中國人。

這些暴行在報紙上連載,二人被稱為「皇軍的英雄」。《每日新聞》記者鈴木二郎出席東京審判,為「南京百人斬競賽」作證時說:在城內掃蕩殘留的中國軍人。如果捉到軍官,就綁在楊柳樹上,教新兵射擊及劈刺的方法當活靶;士兵被捉了,就讓他坐在坑前砍頭。我是二等兵,只用刺刀刺中國兵。

兩位「殺人魔鬼」在日本投降後,以共同連續屠殺俘虜及非戰鬥人員「實為人類蟊賊、文明公敵」的罪名,在南京執行槍決。

 

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

 

日本右翼分子罔顧歷史史實,公開否定南京大屠殺,言「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戰爭傷亡。」日本政府更利用死亡數字來狡辯否定其戰爭責任。2014年12月,日本政府曾通過外交管道表示「這不符合日本的見解。具體的受害者人數難以認定。」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解釋稱,這一交涉「可以被理解為日本方面實際上對中國提出的抗議」。2015年1月14日,針對中方在前一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儀式上,提出南京大屠殺導致30萬同胞慘遭殺戮一事,日本政府再次表示這一人數「不妥當」。

日本學術界更公開否定南京大屠殺,其中以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殺的虛構》,以及《南京事件之總結—否定屠殺的十五個論據》,兩本書的內容為典型。他們認為東京審判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證據是「捏造的」,即使面對無法迴避的第三方證據,亦以斷章取義的手法加以曲解。這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日本某些政客在屠殺人數上大做文章,其本質就承認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是「侵略」,甚至公然將當年日本侵略戰爭稱為解放亞洲的「大東亞聖戰」。其實數字並不重要,認真反省最重要。但日本某些政客對侵略戰爭沒有任何反省,諸如安倍晉三曾以日本首相身分參拜靖國神社,表明他對靖國神社的肯定,其實那也是他對歷史問題的政治立場,即否認侵略戰爭責任和歷史事實。

近幾年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特別是東京APA酒店客房中,放置大量由該酒店集團CEO所寫的右翼書籍,書裡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存在,並稱「所謂日本犯下的罪行,是美國為投下原子彈而編造的謊言」。此事件再次證明中日歷史問題的本質,就在於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

事實也證明,日本政商界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只會破壞包括中日關係在內的,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係,損害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