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近期中日關係改善之觀察|王鍵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8年5月9-11日,李克強總理訪日,對促進中日關係緩和的意義十分重大。不過,中日諸多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因此,在迎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之際,中日關係能否「重新啟航」,仍需時間和實踐來驗證。


  自2010年9月福建漁船船長拘押事件,以及2012年9月釣魚台「國有化」事件以來,跌宕起伏的中日關係長時間存在陰霾。因而,目前出現的中日關係改善來之不易,尤其在川普「美國優先」大棒揮舞的形勢下,雙贏的中日關係,顯然最符合中日雙方利益。

 

海洋戰略博弈依舊持續

 

中日雙方在5月11日簽署了中日東海海空聯絡機制的備忘錄,但5月24日上午,中國海警船編隊進入釣魚台12海里巡航時,仍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的跟蹤和干擾。據日方統計,這是2018年以來的第10次巡航。

另據日本NHK電視台報導,中國海警船進入釣魚台12海里海域巡航後,日本政府將設置在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的情報聯絡室,緊急切換成為官邸對策室,加強資訊收集和「警戒監視」力度。

大陸國家海洋局網站當天也發布消息證實,中國海警艦船編隊在釣魚台領海內巡航。由此可見,圍繞釣魚台爭端的中日海洋戰略博弈依舊持續,東海依然不平靜。

 

台灣是中日關係核心問題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日本接受中國大陸政府的中日復交三原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日華和平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應予廢除)的基礎上,1972年9月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由此看來,台灣問題始終是中日關係的最核心問題。

今年5月9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時強調,在台灣問題上,希望日方信守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安倍承諾,日方將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台灣保持民間往來。

台灣有媒體報導稱,這是安倍執政以來首次對中國大陸表達如此明確的對台政策,相較安倍之前的對台表態,出現明顯不同,頗有與台灣在政治層面切割關係之意。台媒甚至指出,民進黨「痛失靠山」,台獨也失去了主要的「精神支撐力量」。

這裡不妨回顧一下安倍最近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2017年7月8日,習近平應約在漢堡會見安倍時強調,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雙方先後達成4個政治文件和4點原則共識,就妥善處理歷史、台灣等問題確立了原則。在這些涉及兩國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問題上,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有一絲倒退。安倍立刻回應,日本在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闡述的對台立場沒有變化。

2017年5月31日,安倍在東京會見中國大陸國務委員楊潔時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日方將繼續遵循日中邦交正常化聯合聲明中確定的原則,這一立場沒有變化。

筆者以為,安倍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不具突破性,今後仍須聽其言、觀其行。再者,中日雙方建立海空聯絡機制,有助於雙方增進互信,管控分歧,維護東海和平穩定。當前兩國防務部門正為啟動該機制加快相關準備工作,這發展對民進黨當局可說是一記不小的震憾彈。

加之,日本急於實現安倍今年內訪華的外交目標,日台關係必然會持續低調一個時期。

 

中日關係未來趨勢

 

日本當下改善中日關係的外交態勢,究竟是對華戰略目標的重大修正,或僅是對華外交的策略調整?這需要清醒把握並做出判斷。筆者以為,安倍急迫訪華的戰略意圖,除了連任總裁及掩蓋醜聞等國內政治需要、滿足國內經濟界參與「一帶一路」的需求之外,也是對美國展現出一種軟抗衡的姿態,以中國作為向川普討價還價的籌碼,頗有借力打力的太極拳理。安倍更再三表達參加2019年中日韓三國北京峰會的迫切願望。由此,雖然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對日本、歐洲各國均造成巨大壓力,但隨著朝鮮半島與台灣事態的非常規發展,不排除美日關係再度密切化的可能性,即美日共同干預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安全事務。

如何觀察中日關係和緩走勢?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態勢。最初,對於中國大陸倡議和推進的「一帶一路」,日美等國不僅以懷疑的眼光看待,甚至以對抗的思維對待。但事實證明,「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平台,已成為具有全球含義的新型發展合作方式。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之間有著密切的經濟關係,而且處在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中日之間有相互依存的現實需要。

中日之間有一系列矛盾,有領土爭端,也有利益差別,也可能是市場競爭對手,但不應是戰略競爭對手,而應存異求同,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區域,以互信與誠意推進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合作、互惠的雙邊關係。中日的和緩與合作,要以「向前看」的東方價值觀為指導,走出近代悲劇的歷史陰影,中日專家更應開展研究合作,推動中日新型關係的構建。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