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對貿易衝突升級的若干分析|谷凱寧 在 Facebook 上分享!

 

510日,美國對2000億中國輸美商品上調關稅,使中美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形勢的發展和未來走向,有其客觀原因和規律;中國的應對也必會越來越從容和成熟。

 

 

是偶然,也是必然

 

若從戰略決策看,當前中美貿易衝突升級與美國總統川普有很大關係,因他握有決策權。總統不同,決策就可能不同,故確實存在偶然性。但辯證法告訴我們,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蘊於偶然性之中。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也許看得更清楚。

中美貿易衝突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在資本全球流動、資源全球配置、生產全球分工、市場全球競爭的條件下,發達國家的資本必然在全球尋找廉價勞工和優質資源,以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發展中國家則借助人口紅利或資源優勢擴張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就業崗位。全球化使美國的跨國財團錢包更鼓,也使美國的製造業外流、實體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川普想解決國內問題,使美國「再次強大」,卻不能得罪大財團,只能以貿易保護主義拯救本國製造業、以貿易戰勒索製造業大國。雖然這相當於在他人身上治自己的病,損人不利己,但為維護其現實利益,又不得不如此。即使換總統,美國挑起和擴大貿易戰,也是遲早的事。

美國不搞貿易保護就會衰敗,這是其現行生產關係受全球化浪潮衝擊的必然結果。中美爆發貿易衝突,必然性大於偶然性。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如前分析,貿易戰表面上是經濟戰,背後卻是老舊生產關係的求生戰。這個屬性給我們以充分信心:新興終將戰勝陳舊,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我們還看到,美國的制裁往往開有後門,如放寬限期、提出排除清單等。這絕非為被制裁方著想,而是美國資本勢力為維護自身利益在拖後腿。這種制度性矛盾不正預示其必敗?所以,悲觀主義毫無道理。

歷史也告訴我們,舊勢力絕不甘願失敗,必會用一切手段苟延殘喘,打壓新興對手。從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及對華為、中興等企業的指責和制裁來看,可知其劍指中國高科技。高科技是資訊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美國旨在對中國的發展釜底抽薪,非常精準。所以,盲目樂觀也不可取。

勝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過苦日子的充分精神和物質準備。戰爭年代,我們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封鎖,渡過難關,今天也應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做起。暫時收縮和忍耐也許在所難免,但這是取勝的代價。

既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更要正視「道路是曲折的」。準備打持久戰,跨越曲折,迎接光明。

 

有鬥爭的底氣才能取勝

 

中美兩國實力對比敵強我弱,所以與美國拼個魚死網破,最終可能仍是以卵擊石。任何決策都須審時度勢,基於客觀實際尋求最佳效果。以公平合理的協議化解壓力,換取更長的發展機遇期,顯然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但美國不會對中國心慈手軟,不願與我簽署公平合理的協議就是明證。要想與美國達成協定,必須進行鬥爭。當前我們正是如此做的,如:針對美方加稅採取反制措施;調整外貿結構,降低對美的貿易依賴度等。美方在貿易戰中也會受損,所以與美國耗下去,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鬥爭手段。

美國以為禁止對我出口某些上游產品,就會讓我產業垮下來、亂起來,是低估了中國的韌性,中國人民在外部壓力下反而更能團結奮鬥。美國企圖以限制進口我商品來壓垮我企業,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況且我產品性價比高,在國際上競爭力強。時間耗久了,恐怕美國人民對川普政府的不滿會更加強烈。

在妥協與鬥爭的關係上,一味妥協讓步只會越來越被動;有鬥爭的底氣才能達成於我有利的妥協,也才能最終取勝。

 

攘外是治表、安內是固本

 

開展對外鬥爭(即「攘外」)是最現實的任務,是對美國發起貿易戰的直接反擊。美國對我們極限施壓的邏輯是:貿易順差是獲利,逆差則是吃虧;對華貿易出現大量逆差,就是美國吃大虧。美國有自己的是非標準和話語體系,製造和散布了大量歪理邪說,更不會接受他人的邏輯,所以,不能指望能對美國講通道理。必須有實際行動,讓美國真實感受到,搬起石頭打了自己的腳,才能有效配合談判桌上的鬥爭。

然而,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美國之所以能在貿易和高科技領域制約我們,根本原因是我們有短板。全球化讓我們借助外力迅速富了起來,但也在無形中增大了我們的對外依賴性。

吃一塹長一智,使我們看到了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自身建設(即「安內」)。對產業鏈和產業布局要固強補弱、亡羊補牢,把關鍵技術和產品等國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要有「備胎」。中國市場能夠為外商提供那麼多機會,就更有容納中國產品的空間。

更深層次的「安內」是制度創新。美國今天遇到的問題,許多國家都會遇到。中國作為一個創新型改革開放大國,有條件在這方面走出成功之路。

「攘外」是治表,「安內」才是固本。辦好自己的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係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前副主任)